反复尿道感染是泌尿系统受病原体侵袭致炎症反复发生的病症,其常见致病因素包括女性生理结构、泌尿系统结构或功能异常、免疫力低下等;临床表现有典型的尿频、尿急、尿痛及老年人、儿童等的非典型表现;诊断靠尿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预防需从个人卫生、生活方式调整及针对特殊人群入手;治疗要根据病原体选药并针对基础疾病处理,需综合多方面知识应对预防。
一、反复尿道感染的定义
反复尿道感染是指泌尿系统受到细菌等病原体侵袭后,炎症反复发生的一种病症。尿道是尿液排出体外的通道,当病原体入侵并在尿道内繁殖,引发炎症反应,若病情反复出现,就称为反复尿道感染。
二、常见致病因素
1.女性生理结构因素
女性尿道短而直,长度约3-5厘米,且尿道外口靠近阴道口和肛门,这使得细菌更容易从尿道口进入尿道并上行感染。例如,肛门周围的大肠杆菌等细菌很容易在女性排尿时被带入尿道引发感染,尤其在性生活后,这种细菌侵入的风险会增加。从年龄角度看,育龄期女性由于性生活相对频繁等因素,比其他年龄段女性更易发生反复尿道感染。
绝经后的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降低,也容易出现反复尿道感染。
2.泌尿系统结构或功能异常
泌尿系统存在结石、畸形等结构异常时,会影响尿液的正常流动,导致尿液淤积,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比如尿道结石会阻碍尿液的通畅排出,使细菌在局部大量繁殖,从而引发反复感染。一些先天性的尿道畸形,如尿道狭窄等,也会因尿液引流不畅增加尿道感染的发生几率。从病史角度来说,有泌尿系统结构或功能异常病史的人群,发生反复尿道感染的可能性更高。
膀胱输尿管反流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功能异常情况,指尿液从膀胱逆流回输尿管甚至肾盂,使细菌容易在泌尿系统内停留繁殖,进而导致反复尿道感染。
3.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免疫力下降,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受到细菌感染且感染后不易控制,从而增加了反复尿道感染的风险。例如,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同时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病变可能导致膀胱功能异常,进一步影响尿液的正常排出和对尿道的清洁作用。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如器官移植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减弱,容易反复发生尿道感染。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包括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也更容易出现反复尿道感染。
三、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尿频:患者会频繁产生尿意,排尿次数明显增多,可达到每小时数次甚至更多。这是因为尿道受到炎症刺激,导致膀胱逼尿肌不稳定,出现频繁收缩,引起尿频症状。
尿急:有强烈的排尿欲望,很难控制,往往有尿意后就迫不及待地需要排尿,否则可能会出现尿失禁的情况。这是由于炎症刺激尿道和膀胱黏膜,使感受器敏感性增高所致。
尿痛:排尿时尿道有烧灼感或刺痛感,疼痛程度因人而异,轻者可能只是轻微的不适,重者则疼痛较为剧烈,可放射至会阴部等部位。
2.非典型症状
对于老年人,可能表现为精神状态改变,如出现嗜睡、意识模糊等情况,而不一定有典型的尿频、尿急、尿痛症状。这是因为老年人机体反应相对迟钝,炎症表现不典型。
儿童反复尿道感染时,可能出现发热、哭闹不安、拒食等表现,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身体状况。
四、诊断方法
1.尿液检查
尿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通常每高倍视野白细胞数超过5个就提示可能存在尿道感染。还可能出现红细胞增多、尿蛋白阳性等情况。例如,当发生尿道感染时,炎症部位的白细胞会聚集,导致尿液中白细胞计数增加。
尿细菌培养:是诊断尿道感染的重要依据。通过收集清洁中段尿进行细菌培养,可以明确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并进行药敏试验,为选择敏感抗生素提供依据。一般来说,尿细菌培养菌落计数大于10CFU/ml时,多提示有临床意义的尿道感染。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泌尿系统的结构,如肾脏、输尿管、膀胱等是否存在结石、畸形、积水等情况。对于反复尿道感染的患者,超声检查有助于发现潜在的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如肾积水可能提示存在尿路梗阻等问题,而尿路梗阻是导致反复尿道感染的常见原因之一。
静脉肾盂造影:对于一些复杂的尿道感染情况,如怀疑有泌尿系统畸形、肾结核等情况时,静脉肾盂造影可以更清晰地显示泌尿系统的形态和功能,帮助明确病因。
五、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方面
女性要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应从前向后清洗,避免将肛门周围的细菌带到尿道。清洗时要使用专用的毛巾和水盆,勤换内裤,内裤最好选择棉质、宽松的款式,以保持会阴部通风干燥,减少细菌滋生的机会。
性生活前后,男女双方都应注意清洗外生殖器,性生活后女性应及时排尿,通过尿液的冲刷作用将可能进入尿道的细菌排出体外。
2.生活方式调整
多喝水,保持充足的尿量,每天饮水量建议在1500-2000毫升左右,通过增加排尿次数来冲洗尿道,减少细菌在尿道内停留的时间。例如,每2-3小时排尿一次,有助于预防尿道感染。
避免长时间憋尿,憋尿会使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有利于细菌繁殖,增加尿道感染的风险。
3.针对特殊人群的预防
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等,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尿道感染的发生几率。同时,要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定期监测尿常规等。
老年人要注意加强营养,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如果存在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等情况,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复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儿童要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家长要关注儿童的排尿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六、治疗原则
1.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药物
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尿道感染,根据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例如,如果是大肠杆菌感染,可能会选用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但具体药物的选择要严格依据药敏结果来确定,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
2.针对基础疾病治疗
如果尿道感染是由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引起的,如存在尿道结石,可能需要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体外冲击波碎石、手术取石等,以解除尿路梗阻,从根本上预防尿道感染的反复发生。对于膀胱输尿管反流等功能异常的情况,也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如严重的反流可能需要手术矫正等。
反复尿道感染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病症,了解其致病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和预防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和预防该病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