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粉碎性骨折
粉碎性骨折是骨质碎裂成三块或三块以上的严重骨折类型,外力因素和积累性劳损可致其发生,局部有疼痛、肿胀、畸形、异常活动等症状,全身可能有发热等反应,通过X线、CT、MRI等检查诊断,治疗原则包括复位(手法或手术)、固定(外固定或内固定)和康复治疗,儿童、老年人、运动员等不同人群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
粉碎性骨折的成因
外力因素:强大的直接暴力是常见原因,像重物直接撞击骨骼部位,或者身体受到高速的撞击等,都可能导致骨骼粉碎性断裂。以交通事故为例,车辆碰撞时产生的巨大冲击力作用于人体骨骼,容易使下肢等部位发生粉碎性骨折;高处坠落时,身体与地面或其他硬物剧烈撞击,也常常引发粉碎性骨折。
积累性劳损:长期、反复、轻微的外力集中作用于骨骼某一部位,也可能引发粉碎性骨折,这种情况在运动员等长期从事高强度运动的人群中较为常见。比如,长跑运动员的下肢骨骼长期受到反复的应力刺激,如果训练强度过大或训练方式不当,就可能逐渐出现骨骼的细微损伤积累,最终发展为粉碎性骨折。
粉碎性骨折的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疼痛:骨折部位会出现剧烈疼痛,且在活动或触碰时疼痛加剧。由于骨折端的移位、对周围组织的刺激等,患者会感到难以忍受的疼痛,这种疼痛会影响患者的正常活动和休息。
肿胀:骨折部位周围组织受损,血管破裂出血,导致局部肿胀。肿胀程度可能因骨折的严重程度而异,严重的粉碎性骨折可能会出现明显的皮肤紧绷、发亮等表现。
畸形:骨折端移位明显时,可出现肢体的短缩、成角或旋转等畸形。例如,上肢粉碎性骨折可能导致手臂的形态异常,与正常肢体明显不同;下肢粉碎性骨折可能出现腿部的缩短或弯曲畸形,影响肢体的正常功能和外观。
异常活动:在正常情况下不能活动的部位,骨折后出现不正常的活动。这是因为骨折端之间的异常摩擦和移动导致的,是粉碎性骨折较为典型的体征之一。
全身症状:如果粉碎性骨折创伤较大,出血量较多,可能会引起全身反应,如发热。一般体温在38℃左右,这是由于骨折部位的血肿吸收等原因引起的。但如果体温过高或伴有其他感染迹象,可能提示有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粉碎性骨折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粉碎性骨折的常用初步检查方法。通过X线片可以清晰地看到骨折线以及骨折端的粉碎情况、移位方向等。例如,可以明确骨折是呈几块破碎,骨折端是否有明显的分离、错位等。不过,X线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重叠较多的粉碎性骨折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
CT检查:对于一些细微的骨折、复杂部位的粉碎性骨折以及判断骨折碎片的移位情况等具有重要价值。CT可以提供三维的图像信息,能够更准确地显示骨折端的细节,比如可以清晰看到多个骨折碎片的位置关系,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MRI检查:主要用于评估骨折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如肌肉、韧带、血管等的损伤程度。在粉碎性骨折中,MRI可以帮助医生了解骨折部位周围软组织是否有出血、水肿、撕裂等情况,这对于全面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计划很有帮助。
粉碎性骨折的治疗原则
复位
手法复位:对于一些移位相对不是特别严重的粉碎性骨折,可以尝试通过手法进行复位。医生通过专业的手法,利用力学原理将移位的骨折端恢复到接近正常的解剖位置。但手法复位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并且对于一些粉碎严重、移位复杂的骨折可能难以达到满意的复位效果。
手术复位:多数粉碎性骨折需要进行手术复位。手术中可以通过切开皮肤,直接暴露骨折部位,然后利用器械将骨折碎片准确地复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手术复位能够更精确地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为骨折的愈合创造良好的条件,尤其是对于那些骨折碎片分散、移位明显的粉碎性骨折,手术复位是主要的复位方式。
固定
外固定:包括石膏固定、支具固定等。外固定主要用于一些相对稳定的粉碎性骨折或者作为手术复位后的辅助固定。例如,对于一些四肢的粉碎性骨折,在经过手术复位后,可以用石膏或支具进行外固定,以保持骨折端的复位位置,防止再次移位。但外固定的稳定性相对有限,对于一些不稳定的粉碎性骨折可能需要结合内固定。
内固定:常用的内固定材料有钢板、钢钉、髓内钉等。通过手术将内固定材料植入骨折部位,起到固定骨折端的作用,保证骨折在良好的位置上愈合。内固定能够提供较为稳定的固定效果,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尤其是对于复杂的粉碎性骨折,内固定可以更好地维持骨折的复位状态。
康复治疗:骨折复位固定后,康复治疗是促进骨折愈合和恢复肢体功能的重要环节。康复治疗包括早期的功能锻炼,如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等,以防止肌肉萎缩;后期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肢体的正常功能。康复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并且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以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
不同人群粉碎性骨折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
特点:儿童的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粉碎性骨折后愈合相对较快,但儿童的骨骼柔韧性相对较好,遭受外力时可能更容易发生粉碎性骨折,而且儿童的骨折可能伴有骨骺损伤等特殊情况。例如,儿童的肱骨髁上粉碎性骨折较为常见,由于儿童骨骺的结构特点,骨折可能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
注意事项:儿童粉碎性骨折后,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骨骺,避免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康复治疗时要更加注重循序渐进,因为儿童的配合度相对较差,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更好地引导儿童进行功能锻炼。同时,要密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和肢体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复查。
老年人
特点: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等原因,粉碎性骨折后愈合相对较慢,而且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会增加骨折治疗和康复的难度。例如,老年人的髋部粉碎性骨折较为常见,由于骨质疏松,骨折后复位固定相对困难,且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注意事项:老年人粉碎性骨折后,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将血压、血糖等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利于骨折的治疗和身体的恢复。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压疮等。康复治疗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适当调整,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保证足够的蛋白质、钙等营养物质的摄入,促进骨折愈合。
运动员
特点:运动员从事高强度运动,粉碎性骨折后需要尽快恢复运动功能,对骨折愈合的质量和肢体功能恢复的要求较高。例如,篮球运动员的下肢粉碎性骨折,需要尽快恢复下肢的力量、灵活性和运动能力,以重返赛场。
注意事项:运动员粉碎性骨折后,康复治疗要更加注重针对性和专业性。要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早期就开始进行与运动相关的功能训练,如平衡训练、专项运动技能训练等,以最大程度恢复运动功能。同时,要密切关注骨折愈合过程中是否出现影响运动功能恢复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和康复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