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眼血尿是什么
肉眼血尿是尿液外观呈红色等明显异常颜色,源于肾小球源性或非肾小球源性,常见病因有泌尿系统疾病(结石、感染、肿瘤)和全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需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超声、CT、尿路造影),处理原则是针对病因治疗(结石、感染、肿瘤、全身性疾病分别采取相应治疗)和一般处理(休息、观察、特殊人群关注等)
一、肉眼血尿的定义
肉眼血尿是指尿液中红细胞数量较多,使得尿液外观呈现红色、洗肉水样等明显异常颜色的现象。正常尿液中红细胞含量极少,当每升尿液中红细胞数量超过1毫升时,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血色。
(一)红细胞来源相关因素
从红细胞来源角度看,可能源于肾小球源性或非肾小球源性。肾小球源性血尿通常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受损,红细胞通过受损的滤过膜进入尿液,常见于肾小球肾炎等疾病,此时红细胞形态多为畸形;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则是肾小球以下部位的组织出血导致红细胞进入尿液,如泌尿系统结石、感染、肿瘤等引起的血尿,红细胞形态多为正常形态。不同来源的血尿在病因判断和后续诊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年龄因素可能会影响不同来源血尿的常见病因,例如儿童出现肾小球源性血尿更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而中老年出现非肾小球源性血尿需警惕泌尿系统肿瘤等情况。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大量运动的人群可能因肾脏轻微损伤出现一过性血尿,但一般为非肾小球源性,通过休息等方式可缓解;有泌尿系统结石病史的人群则更容易因结石移动损伤尿路黏膜引发血尿。病史方面,有肾脏基础疾病病史的人群出现肉眼血尿时,肾小球源性血尿的可能性更大,而有泌尿系统感染病史的人群出现血尿时,多考虑感染导致的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等情况。
二、肉眼血尿的常见病因
(一)泌尿系统疾病
1.泌尿系统结石: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等。结石在泌尿系统内移动时,会损伤尿路黏膜,导致黏膜出血,从而引起肉眼血尿,常伴有肾绞痛等症状。不同年龄段人群结石的形成原因有所不同,儿童结石可能与先天性尿路畸形、代谢异常等有关,而中老年结石多与饮食、代谢等因素相关。生活方式上,长期饮水少、高钙饮食等是结石形成的高危因素,有结石病史的人群复发风险较高,容易再次出现肉眼血尿。
2.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等。细菌感染引起尿路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导致红细胞渗出,引发肉眼血尿,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尿道短而宽,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从而出现肉眼血尿的概率相对较高。在生活方式方面,不注意个人卫生、性生活后不及时排尿等容易诱发泌尿系统感染导致血尿。有泌尿系统感染病史的人群,在机体抵抗力下降等情况下容易复发,再次出现肉眼血尿。
3.泌尿系统肿瘤:如肾癌、膀胱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且肿瘤组织脆弱,容易出血,从而引起肉眼血尿,多为无痛性肉眼血尿,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疼痛等症状。中老年是泌尿系统肿瘤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各项机能衰退,肿瘤发生风险增加。有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患泌尿系统肿瘤的风险更高,更容易出现肉眼血尿。
(二)全身性疾病
1.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身体多个部位容易出血,包括泌尿系统,从而引起肉眼血尿。不同年龄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表现有所不同,儿童白血病可能伴有发热、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而中老年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可能有基础疾病的相关表现。生活方式对血液系统疾病的影响相对较小,但规范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机体的凝血等功能稳定,对于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预防血尿复发有一定帮助。
2.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肾脏等多个器官,导致肾脏损伤,引起肾小球滤过膜病变,出现肉眼血尿。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育龄女性,与女性体内激素等因素有关。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避免阳光暴晒等诱发因素,以减少疾病发作导致血尿出现的风险。
三、肉眼血尿的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发病情况、症状特点、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用药史、生活习惯等。例如询问患者血尿出现的急缓、是否伴有其他症状、既往是否有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病史,以及是否服用过可能导致血尿的药物等。对于儿童患者,还需询问母亲孕期情况、出生时情况等。
(二)体格检查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泌尿系统相关部位,如肾脏是否有压痛、叩击痛,膀胱区是否有异常等,同时检查全身其他系统,了解是否存在全身性疾病的体征,如皮肤紫癜、关节肿胀等。
(三)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检查:是初步判断血尿的重要检查,可明确尿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形态等情况,区分肾小球源性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例如肾小球源性血尿时尿红细胞形态多为畸形红细胞为主,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则以正常形态红细胞为主。
2.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肾功能等检查。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是否有贫血、感染等情况;凝血功能检查可判断患者凝血功能是否正常;肾功能检查可了解肾脏的功能状态,如肌酐、尿素氮等指标是否异常,有助于判断肾脏受损情况。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简便无创,可初步了解泌尿系统的形态结构,如是否有结石、肿瘤、积水等情况。对于泌尿系统结石,超声可发现结石的强回声光团及后方的声影;对于泌尿系统肿瘤,可观察到占位性病变等。
2.CT检查:对于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更为精准,能够清晰显示泌尿系统的细微结构,有助于发现较小的结石、肿瘤等病变,对于肿瘤的分期等也有重要意义。
3.尿路造影检查:如静脉肾盂造影等,可了解尿路的形态、通畅情况等,对于诊断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引起的血尿有一定价值。
四、肉眼血尿的处理原则
(一)针对病因治疗
1.泌尿系统结石:根据结石的大小、部位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较小的结石可通过多饮水、适当运动促进结石排出,较大的结石可能需要体外冲击波碎石、手术取石等治疗。
2.泌尿系统感染: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注意多饮水,保持尿路通畅。
3.泌尿系统肿瘤:多采取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具体治疗方案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等确定。
4.全身性疾病:对于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血尿,需针对血液系统疾病进行相应治疗,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采用激素等治疗;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血尿,需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二)一般处理
患者出现肉眼血尿时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同时要观察血尿的变化情况,如血尿是否加重、是否伴有其他新的症状等。对于有贫血的患者,要注意加强营养,必要时补充造血原料等。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出现肉眼血尿时,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一般状况,及时就医,因为儿童对血尿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且可能存在一些特殊的病因;老年患者出现肉眼血尿时,由于机体代偿能力下降,要更加重视,及时进行全面检查,明确病因并积极治疗,同时要注意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