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尿潜血是怎么回事
尿潜血是指尿液中有红细胞但肉眼不可见,需通过检测发现,其检测原理与血红蛋白含铁血红素的过氧化物酶样活性有关。年龄、性别对其有一定影响,常见原因有生理性(如剧烈运动、高温环境)和病理性(如泌尿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进一步检查有超声、肾功能等,诊断需综合分析,处理因原因而异,患者需注意休息等,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尿潜血的定义及检测原理
尿潜血是指尿液中存在红细胞,但肉眼无法观察到尿液颜色改变,需要通过尿常规等检测手段发现。其检测原理主要是利用血红蛋白中的含铁血红素具有过氧化物酶样活性,能催化分解过氧化氢,使指示剂显色来判断是否存在潜血情况。
(一)年龄因素影响
儿童与成人在尿潜血检测结果解读上可能存在差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一些生理性因素可能导致尿潜血出现,比如剧烈运动后,儿童相对活泼好动,剧烈运动可能引起肾小球微小损伤,导致少量红细胞漏出,出现尿潜血阳性,但这种情况一般在休息后可缓解;而成人尿潜血若出现,需要更全面排查病理性因素。
(二)性别因素影响
一般来说,性别对尿潜血本身的检测原理无直接影响,但不同性别常见的导致尿潜血的疾病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女性在月经期前后进行尿潜血检测,可能会因经血污染尿液而出现假阳性结果;男性若发生泌尿系统结石等疾病,也可能出现尿潜血情况,但具体还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二、常见导致尿潜血的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1.剧烈运动:如长跑、打球等剧烈运动后,可能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出,从而出现尿潜血。这种情况通常在休息一段时间后,再次复查尿常规,尿潜血可转为阴性。
2.高温环境: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下,人体大量出汗,血液浓缩,肾脏血流相对减少,也可能出现一过性的尿潜血。
(二)病理性因素
1.泌尿系统疾病
肾小球肾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炎症,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肾小球滤过膜受损,红细胞易漏出到尿液中,导致尿潜血。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与链球菌感染等有关,除尿潜血外,常伴有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
泌尿系统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结石在移动过程中可能损伤泌尿系统黏膜,引起出血,从而出现尿潜血。通过超声、CT等检查可发现结石的部位和大小。
泌尿系统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炎症刺激泌尿系统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容易引起出血,出现尿潜血。同时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
泌尿系统肿瘤:如肾癌、膀胱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且肿瘤组织容易坏死、破溃,导致出血,引起尿潜血。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可通过影像学检查、病理活检等明确诊断。
2.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由于凝血功能异常,容易出现全身多部位出血,包括泌尿系统出血,导致尿潜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凝血功能检查可发现异常。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可累及肾脏,引起狼疮性肾炎,出现尿潜血、蛋白尿等肾脏损害表现。患者多有面部红斑、关节疼痛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自身抗体检查常呈阳性。
三、尿潜血的进一步检查及诊断
(一)进一步检查项目
1.泌尿系统超声检查:可初步了解肾脏、输尿管、膀胱等泌尿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有无结石、肿瘤、囊肿等病变。例如,能清晰显示肾结石的位置、大小以及肾脏有无积水等情况。
2.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评估肾脏的滤过功能,判断是否存在肾功能损害以及损害的程度。如果尿潜血伴有肾功能异常,提示肾脏病变可能较为严重。
3.尿红细胞形态检查: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尿中红细胞的形态,区分是肾小球源性血尿还是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如果尿中畸形红细胞占比较高,多考虑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等疾病;如果尿中红细胞形态正常,则多考虑为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泌尿系统结石、感染等疾病。
4.膀胱镜或肾活检:对于一些诊断不明确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膀胱镜检查观察膀胱内情况,或进行肾活检以明确肾小球病变的病理类型,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肾活检是诊断肾小球疾病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二)诊断流程
首先通过尿常规发现尿潜血阳性后,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有无泌尿系统症状、既往疾病史、家族史等,然后结合进一步的泌尿系统超声、肾功能、尿红细胞形态等检查进行综合分析,逐步排查生理性和各种病理性原因,从而明确诊断。例如,对于年轻患者,无明显基础疾病,尿潜血伴有血尿、蛋白尿,尿红细胞形态以畸形红细胞为主,多考虑肾小球肾炎,需进一步进行肾活检明确病理类型;对于中老年患者,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伴尿潜血,需高度警惕泌尿系统肿瘤,进一步行膀胱镜、影像学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四、尿潜血的处理及注意事项
(一)针对不同原因的处理原则
1.生理性因素引起:如因剧烈运动导致的尿潜血,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休息一段时间后复查尿常规即可。如果是高温环境引起,及时脱离高温环境,补充水分后,尿潜血多可恢复正常。
2.病理性因素引起
泌尿系统疾病:
肾小球肾炎:根据具体的病理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进行治疗,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同时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预防感染等。
泌尿系统结石:较小的结石可通过多饮水、适当运动促进结石排出;较大的结石可能需要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手术取石等方法治疗。
泌尿系统感染: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选用相应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要注意多饮水,保持尿路通畅。
泌尿系统肿瘤:多需要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的分期和患者的身体状况决定是否辅助放疗、化疗等。
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针对具体的血液系统疾病进行相应治疗,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提升血小板治疗;血友病则需要补充凝血因子等治疗。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控制病情活动,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二)注意事项
1.患者自身方面:出现尿潜血后,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对于有泌尿系统症状的患者,要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多饮水,勤排尿,避免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同时,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等相关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出现尿潜血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一般情况,如有无水肿、高血压、尿频、尿急等表现,及时带孩子就医,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检查和治疗。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老年人:老年人出现尿潜血时,要更加重视,因为老年人多种疾病并存,病情变化较快。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全面检查,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要注意老年人的营养状况,适当增加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并且要密切关注治疗过程中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情况。
女性月经期:女性在月经期进行尿潜血检测时,要避免经血污染尿液,最好在月经干净后3-7天再进行尿常规检查,以避免出现假阳性结果而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错误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