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是咋回事
尿潜血是指肉眼无法观察到尿液颜色改变但实验室检查发现尿液中有红细胞的现象,其常见原因包括泌尿系统疾病(如肾小球疾病、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统结石、泌尿系统肿瘤)、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药物因素;检查与诊断包括尿常规检查、影像学检查(超声、CT)及其他检查;处理与建议包括针对不同病因的处理原则(如泌尿系统疾病中不同病症的处理,全身性疾病中不同病症的治疗)和日常注意事项(注意休息、多饮水、控制基础疾病、定期检查等,特殊人群需谨慎处理)。
一、尿潜血的定义
尿潜血是指尿液中存在红细胞,但肉眼无法观察到尿液颜色改变,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发现的一种现象。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红细胞数量极少,尿常规检查时红细胞呈阴性。当尿潜血呈阳性时,提示尿液中红细胞数量超出了正常范围。
二、常见原因
(一)泌尿系统疾病
1.肾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出现异常,导致红细胞漏出进入尿液。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与链球菌感染等有关,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除了尿潜血外,还可能伴有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慢性肾小球肾炎则病程较长,病情迁延,可逐渐进展为肾功能不全。不同年龄阶段发病情况有所不同,儿童患急性肾小球肾炎相对较多见,而中老年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比例相对较高。
2.泌尿系统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泌尿系统,引起尿路黏膜充血、水肿,容易导致红细胞渗出。泌尿系统感染在女性中相对更为常见,尤其是育龄期女性,与女性尿道短、宽、直的解剖结构有关,性生活、经期卫生等因素可能增加感染风险;男性也可能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如患有前列腺增生等疾病时,更容易并发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患者除了尿潜血外,还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
3.泌尿系统结石: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等。结石在泌尿系统内移动时,会损伤尿路黏膜,导致出血从而出现尿潜血。不同部位的结石有不同的表现,肾结石可能引起腰部疼痛,疼痛可放射至下腹部;输尿管结石可引起剧烈的肾绞痛;膀胱结石则可能出现排尿中断等症状。泌尿系统结石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男性发病率相对略高于女性,长期饮水过少、饮食中某些成分摄入过多等因素可能增加结石形成的风险。
4.泌尿系统肿瘤:如肾癌、膀胱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管丰富,容易发生破溃出血,从而导致尿潜血。肾癌多见于中老年人,典型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但也有部分患者以尿潜血为首发表现;膀胱癌也是多见于中老年人群,血尿是膀胱癌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也可出现尿潜血阳性。
(二)全身性疾病
1.血液系统疾病: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出现出血倾向,可表现为尿潜血;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白血病细胞浸润等也可能导致出血,从而出现尿潜血。血液系统疾病在儿童和成人中都可能发生,不同疾病有其各自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需要进行血液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断。
2.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肾脏等多个脏器,导致肾脏损伤,出现尿潜血。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育龄期女性,除了尿潜血外,还可能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如面部红斑、关节疼痛、口腔溃疡等。不同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的发病情况有所差异,需要结合自身抗体等相关检查进行诊断。
(三)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导致尿潜血,如某些抗生素(如环磷酰胺等)、抗凝药物等。这些药物可能对泌尿系统组织产生影响,导致出血。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使用这些药物的患者需要密切关注尿液情况,在用药过程中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等。
三、检查与诊断
(一)尿常规检查
是初步筛查尿潜血的重要方法,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红细胞的数量等情况,同时还可以了解尿液中是否有蛋白、白细胞等其他成分异常。例如,尿潜血阳性时,需要进一步结合其他检查明确原因。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以了解泌尿系统的形态、结构,是否存在结石、肿瘤、积水等情况。对于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的初步筛查有重要意义,超声检查无创、方便,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不同年龄、体型的患者超声检查的图像质量可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能较好地显示泌尿系统的大体情况。
2.CT检查:对于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更为精确,尤其是对于结石的大小、位置,肿瘤的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显示得更为清楚。对于一些超声检查难以明确诊断的情况,CT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但CT检查有一定的辐射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
(三)其他检查
如肾功能检查、自身抗体检查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以明确尿潜血的具体病因。例如,怀疑肾小球疾病时可能需要进行肾功能检查来评估肾脏功能情况;怀疑自身免疫性疾病时需要进行自身抗体等相关检查。
四、处理与建议
(一)针对不同病因的处理原则
1.泌尿系统疾病
肾小球疾病:根据具体的肾小球肾炎类型进行相应处理,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以休息、对症治疗为主,有感染灶时需要使用抗生素等;慢性肾小球肾炎则需要长期管理,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等,延缓肾功能恶化。对于儿童患者,急性肾小球肾炎的预后相对较好,但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中老年患者则需要更关注肾功能的进展情况。
泌尿系统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要注意休息、多饮水,以促进细菌的排出。女性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性生活等;男性患者如果有前列腺增生等基础疾病,需要同时针对基础疾病进行处理。
泌尿系统结石:对于较小的结石,可以通过多饮水、适当运动等促进结石排出;较大的结石可能需要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手术等治疗。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结石处理方式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结石处理需要更加谨慎,尽量选择对身体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中老年患者则需要综合考虑身体状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泌尿系统肿瘤: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早期发现的泌尿系统肿瘤经过积极治疗预后相对较好,而晚期肿瘤预后则较差。对于不同年龄段的肿瘤患者,手术方式、放化疗的耐受性等都有所不同,需要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
2.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要根据病情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白血病则需要进行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较为复杂,需要多学科协作,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常规等指标的变化,同时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定期复查相关指标。育龄期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孕等问题,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
(二)日常注意事项
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尿潜血,患者都需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多饮水,保持尿液通畅,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等的发生风险。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因为基础疾病的控制不佳可能会加重泌尿系统的损伤。此外,要定期进行尿常规等检查,监测尿潜血等情况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在尿潜血的处理上需要更加谨慎,儿童患者要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对肾脏有损伤的药物,老年人要综合考虑身体各器官功能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孕妇则要权衡治疗药物对胎儿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