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是指什么
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功能性胃肠病,具持续或间歇发作腹痛、腹胀及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改变等临床表现特点,发病机制涉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失调、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异常等,诊断依罗马Ⅳ标准且需排除器质性疾病,治疗与管理包括一般治疗(饮食调整、心理调节、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需综合多因素采取个体化措施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一、临床表现特点
腹痛:多发生于下腹和左下腹,疼痛性质多样,如胀痛、隐痛等,一般在排便或排气后缓解。疼痛程度不一,但通常不会进行性加重,且一般不影响睡眠。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腹痛部位可不典型,可能表述不清;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腹痛表现可能被掩盖或不典型。性别方面无明显特定差异,但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可能症状有波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的人群腹痛等症状可能更明显;有不良饮食习惯,如高油高脂、进食不规律的人群也易受影响。有肠道感染病史的人群,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排便习惯改变:可表现为腹泻型、便秘型或混合型。腹泻型患者大便多为稀糊状,一般每日3-5次左右,也可多达10余次,但一般无脓血;便秘型患者排便困难,大便干结,排便次数减少;混合型则在不同时间交替出现腹泻与便秘。不同年龄人群排便习惯改变的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腹泻或便秘表现可能相对更易受饮食等因素影响;老年人肠道蠕动功能减退,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相对更常见。性别上无显著差异,但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出现排便习惯改变。生活方式中,运动少、饮水不足的人群便秘型风险增加;精神高度紧张人群腹泻型可能更易发生。有肠道手术史等病史的人群,排便习惯改变可能与原发病或手术影响有关。
粪便性状改变:腹泻型患者粪便可呈糊状、水样;便秘型患者粪便干结,表面可附有黏液等。
二、发病机制
肠道动力异常:患者肠道平滑肌运动功能紊乱,腹泻型患者肠道蠕动加快,而便秘型患者肠道蠕动减慢。不同年龄人群肠道动力特点不同,儿童肠道动力调节机制尚不完善,更容易出现动力异常相关的症状;老年人肠道动力本身减退,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动力异常可能更明显。性别对肠道动力影响不显著,但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女性肠道动力。生活方式中,长期缺乏运动可能加重肠道动力异常;不良的排便习惯也会干扰肠道正常动力节律。有肠道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可能升高。
内脏高敏感性:患者肠道对机械、化学等刺激的敏感性增高,较小的刺激就可引起明显的不适症状。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特点,内脏高敏感性可能表现不同;老年人内脏感觉神经可能有退变,对刺激的感知也会有变化。女性在月经周期等激素变化时,内脏高敏感性可能波动。生活方式中,长期精神压力大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影响内脏敏感性;饮食中摄入过多辛辣、刺激性食物可能加重内脏高敏感性。有慢性疼痛病史等人群,内脏高敏感性可能更易被诱发。
肠道菌群失调:患者肠道内有益菌与有害菌的平衡被打破,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等相对增多。不同年龄人群肠道菌群组成不同,儿童肠道菌群处于建立和完善阶段,肠易激综合征时菌群失调表现可能更具特殊性;老年人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菌群失调后更难恢复。性别对肠道菌群影响不大,但女性孕期等特殊时期菌群可能改变。生活方式中,长期使用抗生素、不合理饮食等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进而诱发或加重肠易激综合征。有肠道感染史导致菌群紊乱的人群,发病风险增加。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异常: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的调控失常,同时神经递质、内分泌激素及免疫因子等参与调节的网络出现紊乱。儿童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这种调节异常可能更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老年人神经内分泌功能减退,调节异常可能更明显。女性激素水平变化可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在月经周期等阶段症状可能变化。生活方式中,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会干扰该调节网络,导致肠易激综合征发生或加重。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该调节异常相关发病风险可能升高。
三、诊断标准
罗马标准:目前主要依据罗马Ⅳ标准进行诊断。病程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下诊断要点。
必备条件: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在近3个月内每月至少出现3天,伴有以下至少2项症状改善:与排便相关;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支持条件:排便频率异常(每天排便>3次或每周排便<3次);粪便性状异常(块状/硬便或稀水样便);粪便排出过程异常(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尽感);黏液便;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
需排除其他可以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结直肠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不同年龄人群在诊断时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儿童要排除先天性肠道发育异常等疾病;老年人要重点排除肠道肿瘤等器质性病变。性别方面无特殊排除要求,但在诊断时要结合女性特殊生理时期情况。生活方式中,近期有重大生活事件导致精神压力大的人群,需注意与其他疾病鉴别;有不良用药史等可能干扰诊断,需详细询问。有相关基础疾病病史的人群,诊断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肠易激综合征诊断的影响,避免漏诊或误诊。
四、治疗与管理原则
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调整饮食。腹泻型患者应避免食用敏感食物,如乳制品、麸质等,减少膳食纤维摄入;便秘型患者则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同时保证充足水分摄入。儿童饮食调整需更加注重营养均衡,避免影响生长发育;老年人饮食要易于消化,避免因膳食纤维过多引起肠道不适。女性在特殊时期可适当调整饮食结构以缓解症状。生活方式中,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很重要;长期饮酒、吸烟的人群需戒烟限酒,以改善肠道功能。有食物过敏史的人群要严格避免相关食物。
心理调节:由于精神心理因素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需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可联合心理科医生进行认知行为治疗等。儿童患者心理调节需在家长配合下进行,营造良好家庭氛围;老年人可能因认知等因素,心理调节需要更多耐心和方式方法。女性在面临生育、更年期等特殊心理阶段时,更需关注心理状态,必要时进行干预。生活方式中,长期处于高压环境的人群要学习放松技巧,如冥想、瑜伽等。有精神疾病病史的人群要谨慎处理心理调节相关问题。
生活方式调整: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儿童要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老年人运动要适度,避免剧烈运动。女性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生活方式中,避免长期熬夜,保持规律作息。有运动系统疾病病史的人群要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具体症状选择药物,如腹泻型可使用止泻药物,便秘型可使用通便药物,腹痛明显时可使用解痉药物等,但具体药物选择需遵循循证医学依据,且仅需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服用指导。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老年人用药要考虑肝肾功能等因素,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女性在孕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用药需咨询医生,权衡利弊。有药物过敏史的人群要避免使用相关过敏药物。
中医中药治疗:中医可根据辨证论治给予相应的中药或针灸等治疗,但需在正规中医医师指导下进行。儿童中医治疗要注意穴位选择和剂量;老年人中医治疗要考虑体质因素。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使用中医中药需谨慎。有中医治疗禁忌证的人群要避免相应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功能性胃肠病,其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相关,诊断需遵循严格标准,治疗与管理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多方面因素,采取个体化的综合措施来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