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退行性病变是什么意思
关节退行性病变是以关节软骨退变、磨损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病,病因包括年龄、创伤、肥胖、遗传等,病理有软骨退变、骨质增生、滑膜炎症等,临床表现为疼痛、僵硬等,诊断靠影像学和体格检查,预防要控体重、避劳损、适当运动,治疗分非药物、药物、手术,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病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关节软骨的营养供应减少,软骨细胞功能减退,软骨基质合成减少而分解增加,导致关节软骨逐渐磨损、变薄甚至剥脱。这是关节退行性病变最主要的内在因素,几乎所有人群都会随着年龄增长面临关节退行性病变风险的增加,只不过不同个体发生的速度和严重程度有所差异。比如老年人膝关节发生关节退行性病变的概率明显高于年轻人,就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膝关节软骨退变不断积累。
创伤因素:既往关节受到过外伤,如骨折、韧带损伤等,会破坏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力学平衡,使得关节软骨和骨质的正常代谢受到影响,增加了关节退行性病变的发生风险。例如,曾经有过膝关节骨折病史的人,相较于没有此类病史的人,更容易在后期出现膝关节的退行性病变,因为骨折创伤破坏了膝关节原本的解剖结构和力学关系,导致关节软骨受力不均等情况,加速了软骨的退变和骨质增生等病理过程。
肥胖因素:过重的体重会增加关节的负荷,尤其是负重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等。长期过大的压力会加速关节软骨的磨损,同时肥胖还可能通过内分泌等途径影响关节软骨的代谢,从而促进关节退行性病变的发生。研究表明,体重指数(BMI)较高的人群,患关节退行性病变的几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人群。比如一个体重超标的人,每天上下楼梯时膝关节承受的压力比正常体重者大很多,长期下来就容易引发膝关节的退行性病变。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因素可能会影响关节软骨的结构和代谢,使得个体更容易发生关节退行性病变。例如,一些遗传性的软骨发育异常相关基因的突变,会导致关节软骨本身的质量和功能存在缺陷,从而增加患病风险。不过遗传因素在关节退行性病变的病因中相对不是最主要的,但对于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来说,需要更加关注关节的健康状况,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病理改变
关节软骨退变:最初表现为软骨表面不光滑,出现局部磨损、剥脱,进而软骨变薄、断裂甚至消失。软骨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外基质中的胶原蛋白和蛋白聚糖等成分发生降解,导致软骨的弹性和缓冲能力下降,无法有效承受关节的应力。例如在膝关节关节退行性病变中,髌股关节、胫股关节的软骨会首先出现退变,当软骨磨损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露出下面的骨质。
骨质增生:为了适应关节力学的改变,关节边缘会出现骨质增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骨刺。这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性反应,试图通过骨质增生来增加关节的接触面积,稳定关节结构。但骨刺的形成可能会刺激周围的软组织,引起疼痛和炎症反应。比如在颈椎关节退行性病变时,椎体边缘可能会增生出骨刺,当骨刺刺激到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结构时,就会导致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
滑膜炎症:关节滑膜受到病变的影响,会出现充血、水肿、渗出增加等炎症反应。滑膜炎症会进一步加重关节的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同时炎症介质的释放还可能参与到软骨和骨质的进一步破坏过程中。例如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也会有关节滑膜炎症,但关节退行性病变中的滑膜炎症相对来说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反应,与免疫因素主导的类风湿关节炎的滑膜炎症有所不同。
临床表现
疼痛:是关节退行性病变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早期疼痛可能较轻,多在活动后出现,休息后缓解。随着病情进展,疼痛会逐渐加重,休息时也可能出现疼痛,而且疼痛的性质可能会发生变化,比如变为持续性钝痛或刺痛。不同关节的疼痛表现有所差异,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时,患者可能会感到膝关节前方、内侧或外侧疼痛;髋关节退行性病变时,疼痛可放射至腹股沟、大腿内侧或臀部等部位。
僵硬:患者晨起或长时间休息后,关节会出现僵硬感,活动后可逐渐缓解,一般持续时间较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但在病情严重时,僵硬感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甚至全天存在。例如手指关节发生退行性病变时,早晨起床后手指可能会发僵、活动不灵活,需要慢慢活动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正常。
肿胀:关节肿胀可能是由于关节积液、滑膜炎症或骨质增生等原因引起。肿胀时关节局部皮肤温度可能会升高,关节活动度受限。比如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急性发作时,可能会出现明显的肿胀,膝关节外观看起来比正常时粗大。
活动受限:随着病情的发展,关节软骨磨损、骨质增生、滑膜炎症等因素会导致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减小,患者可能会发现自己上下楼梯困难、下蹲起立费力、手指不能完全弯曲或伸直等。例如髋关节退行性病变严重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行走困难,步态异常。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关节退行性病变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通过X线片可以观察到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骨质增生、骨赘形成等典型表现。例如膝关节X线片可见关节间隙不同程度变窄,膝关节边缘有骨赘生成;髋关节X线片可显示股骨头与髋臼之间的关节间隙变窄,髋臼边缘骨质增生等。X线检查可以初步判断关节退行性病变的严重程度,但是对于早期关节软骨的退变可能显示不够敏感。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关节软骨、滑膜、韧带、半月板等结构的病变情况。对于早期关节软骨的退变、关节内积液、半月板损伤等情况的诊断价值较高。例如可以通过MRI看到关节软骨的变薄、缺损以及是否存在半月板的撕裂等,而这些在X线片上往往难以准确判断。不过MRI检查费用相对较高,一般不作为首选的筛查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观察关节的外形、有无肿胀、畸形,检查关节的活动度、压痛部位等。例如检查膝关节时,会触摸膝关节周围有无压痛,进行膝关节屈伸活动度的检查,了解膝关节的活动范围是否正常等。通过体格检查可以初步了解关节的病变情况,为进一步的诊断提供线索。
预防与治疗原则
预防措施
保持合理体重:通过健康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来控制体重,减轻关节的负担。对于超重或肥胖人群,减肥可以显著降低关节退行性病变的发生风险,尤其是负重关节。比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同时控制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避免关节过度劳损:注意正确的姿势和运动方式,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跑跳等对关节过度磨损的活动。例如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避免膝关节长时间处于屈曲状态;运动员要注意运动中的保护和合理训练,避免过度使用关节。
适当运动锻炼:进行适度的关节功能锻炼,增强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提高关节的稳定性。例如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对关节冲击较小的运动,或者进行关节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等张收缩锻炼。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运动造成关节损伤。
治疗原则
非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冷敷、按摩、针灸、理疗等方法。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冷敷适用于急性炎症期,减轻肿胀和疼痛。例如对于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引起的疼痛,可以进行局部热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按摩和针灸等方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关节的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但需要由专业人员操作。
运动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适的关节功能锻炼,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等。通过运动治疗可以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维持关节的稳定性。例如对于髋关节退行性病变患者,可以进行髋关节的屈伸、外展等活动度训练,以及股四头肌、臀大肌等肌肉的肌力训练。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可以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来缓解疼痛和炎症,如布洛芬等;还可以使用营养软骨的药物,如氨基葡萄糖等,促进软骨的修复和营养。但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关节镜清理术、截骨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例如人工关节置换术适用于终末期关节退行性病变患者,通过置换受损的关节,恢复关节的功能和外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风险,需要严格评估后决定是否采用。
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是关节退行性病变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关节退变不断加重。在预防方面,要特别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和行走,减少上下楼梯等对膝关节、髋关节压力较大的活动。在治疗时,要更加谨慎选择治疗方法,非药物治疗是基础,如适当的关节功能锻炼要注意强度不宜过大,避免造成关节进一步损伤;药物治疗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会对胃肠道等产生影响,需要密切关注。
肥胖人群:肥胖人群要积极减肥,减肥过程中要注意运动方式的选择,避免选择对关节冲击大的运动,如快跑、爬山等,可以选择游泳、水中步行等对关节压力较小的运动方式。在治疗时,除了常规的治疗措施外,减肥是关键的治疗环节,只有体重下降才能有效减轻关节负担,促进病情的改善。
运动员等职业相关人群:运动员等长期从事高强度运动的人群,由于关节过度使用,更容易发生关节退行性病变。在预防方面,要注重运动后的恢复和保养,如进行适当的拉伸、按摩等;运动中要注意佩戴合适的防护装备,减少关节受伤的风险。在治疗时,需要根据职业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能需要更积极地采取治疗措施来恢复关节功能,以保障其能够继续从事相关职业或维持正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