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糜尿是怎样的
乳糜尿是尿液含乳糜或淋巴液呈乳白色的现象,病因有寄生虫感染(如丝虫病等)、其他病因(腹腔内结核、恶性肿瘤、创伤、先天性淋巴管畸形等),临床表现有尿液外观异常、发作性及伴随全身症状、营养障碍等,诊断方法包括实验室检查(尿常规、乳糜试验、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淋巴管造影、超声、CT或MRI),治疗分针对病因治疗(如丝虫病用抗丝虫药、结核用抗结核药等)和对症治疗(饮食调整、卧床休息),预防需防寄生虫感染(防蚊灭蚊、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腹部创伤、定期体检。
一、乳糜尿的定义
乳糜尿是指尿液中含有乳糜或淋巴液,外观呈乳白色的现象。正常情况下,淋巴液不会进入尿液中,当淋巴系统与泌尿系统之间存在异常通道时,肠道吸收的乳糜液(脂肪皂化后的液体)就会逆流进入泌尿系统,从而使尿液中出现乳糜成分。
二、乳糜尿的病因
1.寄生虫感染
丝虫病:是引起乳糜尿的常见原因。丝虫寄生在淋巴系统内,可导致淋巴管炎、淋巴管阻塞等。班氏丝虫感染较为常见,丝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的淋巴系统,引起淋巴管的炎症、阻塞,使得淋巴液回流受阻,当淋巴液压力增高时,可破裂进入泌尿系统,导致乳糜尿。丝虫病在流行地区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尤其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蚊虫较多的地区,人群感染丝虫的风险增加,进而增加了患乳糜尿的可能性。不同年龄均可感染丝虫,但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发病率可能相对略高一些,与生活方式中接触蚊虫等感染源的机会等因素有关。
其他寄生虫:极少数情况下,其他寄生虫如腹腔内的寄生虫等也可能引起淋巴管的损伤,导致乳糜尿,但相对丝虫病来说较为罕见。
2.其他病因
腹腔内结核:结核杆菌感染腹腔后,可累及淋巴管,导致淋巴管狭窄、阻塞等,影响淋巴液的正常回流,从而可能引发乳糜尿。例如,结核杆菌侵犯肠系膜淋巴结的淋巴管,使其结构和功能受损,淋巴液无法正常通过正常的淋巴通道回流,进而进入泌尿系统形成乳糜尿。这种情况在有结核病史或接触过结核患者的人群中需要考虑,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相对更易感染结核,从而增加患乳糜尿的风险。
恶性肿瘤:某些腹腔内的恶性肿瘤,如淋巴瘤、腹膜后肿瘤等,可能侵犯或压迫淋巴管,导致淋巴管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淋巴液回流障碍,最终引发乳糜尿。例如,淋巴瘤细胞浸润淋巴管,使其狭窄或阻塞,影响淋巴液的正常流通,使得乳糜液进入尿液。恶性肿瘤引起的乳糜尿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更常见一些,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年龄等因素相关。
创伤:腹部的外伤,如手术损伤、暴力撞击等,可能直接损伤淋巴管,导致淋巴液漏入泌尿系统,引起乳糜尿。例如,腹部手术中如果不慎损伤了淋巴管,术后可能出现乳糜尿的情况。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因为创伤导致乳糜尿,但手术相关的创伤多见于接受过腹部手术的患者。
先天性淋巴管畸形:先天性的淋巴管发育异常,如淋巴管扩张、畸形等,使得淋巴液的回流出现问题,也可能导致乳糜尿。这种情况在新生儿或儿童中可能会被发现,与先天的发育因素有关。
三、乳糜尿的临床表现
1.尿液外观
典型的乳糜尿尿液外观呈乳白色,如牛奶样,有时可混有血丝,呈粉红色乳糜尿。如果乳糜尿中混有血液,颜色会呈现粉红色或红褐色。这种尿液外观的改变是乳糜尿比较直观的表现,患者自己可观察到尿液颜色的异常变化。
2.伴随症状
发作性:乳糜尿的发作通常是间歇性的,可能持续数天至数周后自行缓解,然后又可能再次发作。发作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因人而异。例如,有些患者可能间隔一段时间发作一次,每次发作持续几天;而有些患者可能发作较为频繁。
全身症状:在乳糜尿发作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这是因为淋巴管炎症等原因导致身体出现的全身性反应。如果是丝虫病引起的乳糜尿,患者可能还会有周期性的寒战、高热等类似疟疾的症状,这是由于丝虫成虫在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等导致的。
营养障碍:长期反复出现乳糜尿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营养障碍的表现,如消瘦、营养不良等。因为乳糜液中含有大量的脂肪等营养成分,长期丢失会导致身体营养物质的缺乏。尤其是儿童患者,如果长期患有乳糜尿,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营养物质的丢失会对其骨骼、肌肉等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四、乳糜尿的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检查:可发现尿液中含有脂肪滴等乳糜成分。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液标本,若发现有乳糜颗粒等,有助于初步判断乳糜尿的可能。同时,还可以检查尿液中是否有红细胞等,以判断是否合并有出血情况。
乳糜试验:是诊断乳糜尿的重要实验室检查方法。通过特定的化学方法检测尿液中是否存在乳糜成分。例如,可采用乙醚提取法,若尿液中的乳糜成分能被乙醚提取,则可确定为乳糜尿。
血液检查:对于丝虫病引起的乳糜尿,血液检查可能发现微丝蚴。通过血液涂片检查等方法,查找血液中的丝虫微丝蚴,若阳性则支持丝虫病的诊断。此外,还可能进行一些免疫方面的检查,如检测丝虫抗体等,辅助诊断丝虫感染相关的乳糜尿。
2.影像学检查
淋巴管造影:是一种有创的检查方法,但对于明确淋巴管的病变部位、阻塞情况等有重要价值。通过向淋巴管内注入造影剂,然后进行X线摄片等,可清晰显示淋巴管的形态、是否存在阻塞、异常通道等情况。例如,可以明确乳糜液逆流进入泌尿系统的具体淋巴管部位等,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超声检查:可以初步观察泌尿系统及腹腔内的一些情况,如是否存在淋巴管扩张、腹腔内是否有异常的占位等。超声检查相对无创,可作为初步筛查的手段。例如,可观察到扩张的淋巴管等情况,但对于一些细微的淋巴管病变可能显示不如淋巴管造影清晰。
CT或MRI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情况,如腹腔内肿瘤等引起的乳糜尿,CT或MRI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腹腔内的组织结构、是否存在肿瘤等病变。CT检查可以提供横断面的图像,清晰显示器官的形态、大小及周围组织的关系;MRI检查对于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对于一些细微的病变显示可能更具优势。
五、乳糜尿的治疗
1.针对病因治疗
丝虫病相关治疗:如果是丝虫病引起的乳糜尿,可采用抗丝虫药物治疗。例如,乙胺嗪等药物可以杀死丝虫成虫或幼虫,从而缓解淋巴管的炎症、阻塞等情况,减少乳糜液的产生。但抗丝虫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使用抗丝虫药物时要特别谨慎,因为儿童的肝、肾等器官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可能与成人不同,需要根据儿童的体重、年龄等因素调整药物剂量,并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其他病因治疗:如果是腹腔内结核引起的乳糜尿,需要进行抗结核治疗,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联合使用。抗结核治疗需要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原则,治疗周期较长,一般需要6-9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对于恶性肿瘤引起的乳糜尿,需要根据肿瘤的类型、分期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手术治疗、化疗、放疗等。手术治疗可能用于切除肿瘤,解除对淋巴管的压迫等;化疗和放疗则用于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对于创伤引起的乳糜尿,需要根据创伤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如修复损伤的淋巴管等。
2.对症治疗
饮食调整:患者应注意低脂饮食,减少脂肪的摄入,因为乳糜液主要成分是脂肪,减少脂肪摄入可以减少乳糜液的产生,从而减轻乳糜尿的症状。例如,避免食用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对于儿童患者,更要注意饮食的调整,保证其营养均衡的同时,严格控制脂肪的摄入,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适当的营养,但脂肪摄入过多不仅不利于乳糜尿的治疗,还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
卧床休息:在乳糜尿发作期,患者应适当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这样可以减少淋巴液的生成,有利于缓解乳糜尿的症状。卧床休息对于各年龄段的患者都很重要,尤其是儿童患者,保证充足的休息有助于身体的恢复。例如,儿童患者在发作期应减少剧烈运动,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六、乳糜尿的预防
1.预防寄生虫感染
防蚊灭蚊:对于丝虫病的预防,重要的措施是防蚊灭蚊。因为丝虫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在丝虫病流行地区,要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减少蚊虫滋生的场所,如及时清理积水等。使用蚊帐、蚊香、驱蚊剂等防止蚊虫叮咬。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皮肤娇嫩等特点,更要做好防蚊措施,如使用儿童专用的蚊帐、驱蚊剂等,避免蚊虫叮咬感染丝虫。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可能被寄生虫污染的食物,如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等。因为一些寄生虫可能通过食物传播,注意饮食卫生可以减少感染寄生虫的风险,从而降低患乳糜尿的可能性。对于儿童患者,要教育其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不吃生冷食物,确保食物煮熟煮透后再食用。
2.避免腹部创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注意保护腹部,避免腹部受到外伤。例如,进行一些可能涉及腹部的活动时要小心谨慎,如进行剧烈运动、从事一些有危险性的工作等。尤其是儿童患者,家长要加强对其的看护,避免其发生腹部外伤等情况,因为腹部创伤可能导致淋巴管损伤,进而引发乳糜尿。
3.定期体检:对于一些高危人群,如丝虫病流行地区的居民、有腹腔内疾病史的人群等,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问题,早期进行干预。定期体检可以包括尿液检查、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项目,及时发现乳糜尿等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对于儿童患者,也应定期进行体检,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以及泌尿系统等方面的健康状况,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