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镜检查发现胃窦糜烂胃炎,提示胃黏膜受损、可能存在诱因等情况,需要根据病情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等。
一.提示意义
1.胃黏膜受损
胃窦糜烂意味着胃窦部位的黏膜出现破损,这通常是胃酸、胃蛋白酶等消化液对胃黏膜的侵袭作用增强,或胃黏膜自身的防御功能减弱所致。
2.存在潜在致病因素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常见诱因,其产生的毒素会破坏胃黏膜;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会抑制胃黏膜保护因子的合成;不良饮食习惯(如过度饮酒、常吃辛辣食物)和精神压力过大,也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和正常功能。
二.治疗方法
1.根除幽门螺杆菌
若检测结果为阳性,通常采用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两种抗生素可选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等组合;铋剂如枸橼酸铋钾,辅助杀菌。
2.抑制胃酸分泌
质子泵抑制剂(如雷贝拉唑、兰索拉唑)或H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雷尼替丁)可减少胃酸分泌,减轻对胃黏膜的刺激,促进糜烂面愈合。
3.保护胃黏膜
硫糖铝可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抵御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胶体果胶铋也可以保护黏膜。
治疗期间要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同时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规律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