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肺炎由肺炎支原体引起,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传播;儿童和青少年、长期处于通风不良及人员密集环境、过度劳累营养不良者、有基础肺部疾病或免疫力低下者易感染;感染后肺炎支原体侵犯呼吸道和肺部,损伤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咳嗽、发热等症状,病情发展可致肺部实变,影响通气和换气功能。
易感染人群及相关因素
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来说,儿童和青少年更容易感染支原体肺炎。这是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还在发育过程中,抵抗力相对较弱。而且在学校等集体生活环境中,人员密集,飞沫传播的机会增加。比如,在一个班级里,如果有一名学生感染了支原体肺炎,其他同学被感染的风险就会升高。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处于通风不良、人员密集环境中的人群,感染支原体肺炎的几率会增大。像一些拥挤的宿舍、教室等场所,空气流通不畅,肺炎支原体更容易在人群中传播。另外,过度劳累、营养不良等情况也会影响人体的免疫力,使个体更容易受到肺炎支原体的侵袭。比如,一些经常熬夜、饮食不均衡的青少年,相比生活作息规律、饮食健康的同龄人,感染支原体肺炎的可能性更高。
病史相关因素:本身有基础肺部疾病或者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患有支气管哮喘、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的患者,感染支原体肺炎后病情可能会更严重,而且恢复相对较慢。例如,一个患有支气管哮喘的儿童,感染支原体肺炎后,除了会出现咳嗽、发热等一般症状外,还可能会诱发哮喘发作,加重呼吸不畅等症状。
感染后的发病机制
肺炎支原体进入人体后,主要侵犯呼吸道和肺部。它会吸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通过释放毒性物质等方式损伤呼吸道上皮细胞,引起气道炎症反应。炎症反应会导致咳嗽、咳痰等症状,同时还可能引起发热等全身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炎症进一步累及肺部组织,可能会出现肺部的实变等病理改变,影响肺部的正常通气和换气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