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好发于下肢和面部,主要通过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感染,也可由皮肤或黏膜的感染灶引起,与机体免疫力下降有关。其症状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以及病变部位的红斑、水肿、疼痛等。丹毒的治疗首选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其他抗生素,同时可外用抗生素软膏,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预防丹毒应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损伤,及时治疗皮肤感染灶,增强机体免疫力。
1.病因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通过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感染。
皮肤或黏膜的感染灶,如足癣、鼻炎等,可导致链球菌感染。
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容易感染链球菌。
2.症状
发病急,开始时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
病变部位出现红斑、水肿,界限清楚,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周围蔓延。
红斑可起疱,甚至发生出血性坏死。
局部有烧灼样疼痛,与正常皮肤分界清楚。
严重时可伴有淋巴结肿大、发热等症状。
3.诊断
根据症状和体征,医生通常可以做出初步诊断。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可帮助确定感染的程度。
皮肤活检可明确诊断。
4.治疗
首选青霉素治疗,一般疗程为10~14天。
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局部可外用抗生素软膏。
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
注意休息,加强营养。
5.预防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损伤。
及时治疗皮肤感染灶。
增强机体免疫力,避免过度劳累、营养不良等。
6.注意事项
丹毒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治疗期间应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停药或减量。
如有复发,应及时就医,彻底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丹毒的诊断和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如果出现皮肤红斑、水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