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最常见的类型是什么
肺栓塞最常见类型是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导致的肺血栓栓塞症,其形成机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某些因素下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高危因素有长期卧床等;临床有症状(呼吸困难等)和体征(呼吸急促等)表现;老年人、孕妇、长期卧床患者等特殊人群因自身情况易发生,需采取相应措施预防。
一、肺血栓栓塞症的形成机制
下肢深静脉中的血栓形成后,在某些因素作用下,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从而引发肺血栓栓塞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包括长期卧床(如术后患者、偏瘫患者等)、下肢活动受限、高龄、创伤、恶性肿瘤等。例如,长期卧床的患者,下肢肌肉收缩减少,静脉血流缓慢,易导致血栓形成,当血栓脱落时就可能引发肺血栓栓塞症。
二、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点
症状方面: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为活动后加重;胸痛可表现为胸膜炎性胸痛或心绞痛样疼痛。
体征方面:可能有呼吸急促、发绀等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等深静脉血栓的相关体征。
三、特殊人群的相关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常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且多有下肢活动不便、长期卧床等情况,更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而增加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生风险。对于老年人,应注意适当活动下肢,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孕妇:孕妇处于特殊生理状态,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且子宫增大可能压迫下腔静脉,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从而增加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生几率。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进行下肢活动,定期监测下肢静脉情况。
长期卧床患者: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的长期卧床,如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瘫痪患者、术后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的患者等,都应重视下肢静脉的护理,可通过被动活动下肢、穿弹力袜等方式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降低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