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癣是发生于腹股沟、会阴部和肛周皮肤的皮肤癣菌感染疾病,由皮肤癣菌引起,传播途径有直接和间接接触,生活方式、年龄性别、病史等会影响发病,初期有红色丘疹等表现,靠临床表现、真菌镜检等诊断,可通过保持清洁干燥等预防,主要用抗真菌治疗,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
一、病因
主要由皮肤癣菌引起,常见的致病菌有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其传播途径主要有直接接触(与患者密切接触或共用毛巾、衣物等)和间接接触(接触被污染的环境)。
生活方式因素:多汗、肥胖、穿紧身不透气的衣物等情况,会使局部皮肤潮湿、温暖,有利于真菌生长繁殖,增加股癣发生风险。比如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工作、运动后未及时清洁皮肤等人群易患。
年龄性别: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男性多见。这可能与男性汗腺较发达、活动量相对大,更易出汗等因素有关。
病史影响:若本身有足癣等其他部位皮肤癣菌感染,搔抓等行为易导致自身接种而引发股癣。
二、临床表现
初期表现为红色丘疹、小水疱,随后可逐渐向周围扩大形成环形或半环形红斑,边界清楚,边缘有丘疹、水疱、脱屑等,中央部位炎症相对较轻。
患者常感瘙痒,病情严重时搔抓可能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等情况。
三、诊断
医生通常根据临床表现、真菌镜检或真菌培养来确诊。真菌镜检可在病变部位找到菌丝或孢子,真菌培养能明确致病菌种类。
四、预防措施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尤其是腹股沟等部位,勤洗澡、勤换内裤,尽量穿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
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浴盆等个人物品。
积极治疗自身其他部位的皮肤癣菌感染。
对于多汗人群,可使用爽身粉保持局部干燥。
五、治疗
主要是抗真菌治疗,可外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乳膏、酮康唑乳膏等;若病情较严重或外用药物效果不佳,可考虑口服抗真菌药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等使用抗真菌药物需谨慎,孕妇应权衡利弊,儿童则需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并密切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