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如何鉴别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鉴别主要依据面瘫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因,周围性面瘫表现为病变侧面部表情肌瘫痪,中枢性面瘫表现为病变对侧下部面肌瘫痪,两者的病因和体征也不同。
1.症状:
周围性面瘫:表现为病变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闭合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贝尔现象。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中枢性面瘫:表现为病变对侧下部面肌瘫痪,即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因对侧皮质脑干束受损,常伴有偏瘫和同侧肢体感觉障碍。
2.体征:
周围性面瘫:可出现病侧面部感觉减退或消失,舌前2/3味觉障碍,以及听觉过敏等。
中枢性面瘫:一般无感觉和味觉障碍。
3.病因:
周围性面瘫:常见原因包括面神经炎、亨特综合征、耳源性面神经麻痹、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中枢性面瘫:常见原因包括脑血管疾病、脑部肿瘤、炎症、外伤等。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不典型的面瘫病例,或病因不明确的面瘫,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在治疗方面,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感染、抗病毒、抗炎等。
2.营养神经:给予维生素B1、B12等营养神经药物。
3.理疗:可采用热敷、按摩、针灸等物理疗法。
4.康复训练:进行面部肌肉的康复训练,如张口、闭眼、耸鼻、示齿等运动。
中枢性面瘫的治疗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同时可配合康复训练和针灸等治疗方法。
此外,面瘫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受风着凉,保持心情舒畅。饮食上应注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对于面瘫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家属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