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疮是怎么引起的
冻疮的引发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寒冷暴露是主因,人体长时间处于低温潮湿环境致皮肤血管收缩、血流淤滞等易引发,儿童、老年人更易因寒冷暴露长冻疮;二是局部血液循环不良相关,自身血液循环障碍者、女性特殊时期、肢体末梢血液循环差者易长冻疮,儿童末梢循环系统不完善、老年人末梢血管弹性降低都易受其影响;三是个体易感性差异,不同个体对寒冷耐受能力不同,与遗传、体质等有关,有家族冻疮史、部分体质弱儿童等相对更易长冻疮
一、寒冷暴露是主因
人体长时间处于低温(一般指环境温度在10℃以下)、潮湿的环境中时,皮肤血管会发生收缩,进而导致血流淤滞,组织缺氧,最终引发冻疮。例如,在寒冷的冬季,如果手部、脚部等部位长时间暴露在户外,就容易因寒冷暴露而诱发冻疮。儿童由于皮肤较薄,皮下脂肪少,皮肤血管较敏感,相比成年人更易因寒冷暴露出现冻疮;老年人血液循环相对较差,也较易受寒冷影响发生冻疮。
二、局部血液循环不良相关
1.自身血液循环因素:本身存在血液循环障碍的人群,如患有雷诺病等血管疾病的人,其血管调节功能异常,在低温环境下更难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从而增加了患冻疮的风险。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影响血液循环,相对更容易出现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进而易发生冻疮。
2.肢体末梢血液循环特点:手部、脚部等肢体末梢部位,距离心脏较远,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在寒冷刺激下,更容易发生血流缓慢、淤滞情况,这也是这些部位容易长冻疮的重要原因。儿童的肢体末梢血液循环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比成人更易在肢体末梢出现血液循环不良引发冻疮;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肢体末梢血管弹性降低,血液循环功能进一步减退,也更易受此影响长冻疮。
三、个体易感性差异
不同个体对寒冷的耐受能力不同,这与遗传、体质等因素有关。有些人的皮肤血管在低温下更容易发生痉挛,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发冻疮,这类人群相对更易长冻疮。例如,有家族冻疮史的人可能由于遗传因素导致其对寒冷的易感性较高。儿童的体质差异较大,部分儿童可能因自身体质原因,对寒冷刺激的耐受能力较弱,相比其他儿童更易长冻疮;而一些体质较好、血液循环功能较强的儿童则相对不易发生冻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