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由什么引起的
肺栓塞主要由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引起,其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因素(随年龄增长风险增加)、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卧床、长时间静坐等致血流淤滞易形成血栓)、病史因素(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静脉曲张等患者易发病);其他可能因素有遗传因素(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易致血栓)、妊娠与产褥期(激素变化等致血流缓慢易发病)、创伤与手术(血管损伤、活动减少易形成血栓)。
一、静脉血栓形成是肺栓塞的主要病理基础
肺栓塞最常见的病因是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到达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静脉壁弹性下降、血液流速减慢等,老年人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而导致肺栓塞的风险增加。例如,流行病学研究显示,50-60岁人群肺栓塞的发生率较30-40岁人群明显升高,7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进一步增加。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卧床是常见诱因,如骨折、大手术后患者需长时间卧床,下肢肌肉活动减少,静脉血流淤滞,易形成血栓。此外,长时间静坐(如长途航空旅行、长时间乘坐汽车等)也会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病史因素: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肿瘤细胞可释放某些物质促进凝血,同时肿瘤患者常需接受手术、化疗等治疗,进一步增加血栓形成概率。另外,患有心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静脉曲张等疾病的患者,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也是肺栓塞的高危人群。
二、其他可能引起肺栓塞的因素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可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倾向,如抗凝血酶缺乏、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等。这些遗传因素可使个体在相对较轻的诱因下就容易发生血栓,进而引发肺栓塞。例如,抗凝血酶缺乏症患者由于体内抗凝血酶水平降低,凝血-抗凝血平衡被打破,易形成血栓。
妊娠与产褥期:女性在妊娠期间,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等,导致静脉血流缓慢;产褥期女性身体处于恢复阶段,也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研究表明,妊娠和产褥期肺栓塞的发生率高于非妊娠女性。
创伤与手术:严重创伤(如骨盆骨折、下肢骨折等)和大手术(如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术等)后,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同时术后患者活动减少,静脉血流淤滞,容易形成血栓,从而增加肺栓塞发生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