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癣和脚气的区别
足癣和脚气本质是同一类疾病,足癣由皮肤癣菌感染足部皮肤所致,诱因包括足部多汗、穿不透气鞋等,分水疱鳞屑型、浸渍糜烂型、角化过度型三种临床表现,靠临床表现和真菌学检查诊断,治疗以抗真菌为主,不同人群治疗有注意事项且要保持足部清洁干燥等。
病因方面
足癣主要是由皮肤癣菌,如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感染足部皮肤所致,这些真菌喜欢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足部多汗、经常穿不透气的鞋子等情况易诱发感染。从年龄、性别角度看,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一般男性相对更易患足癣,可能与男性活动量较大,足部出汗更多、更易接触真菌有关;从生活方式看,长期穿不透气鞋袜、足部多汗、与他人共用拖鞋等生活用品等都增加足癣发病风险;有手足癣病史的人群,自身再次感染皮肤癣菌时更易复发足癣。
临床表现方面
足癣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
水疱鳞屑型:多发生在足跖、足缘等部位,初起为针尖大小的深在水疱,疱液清,可融合成大疱,水疱干燥吸收后出现脱屑,伴有瘙痒。
浸渍糜烂型:常见于足趾间,尤以第3-4和4-5趾间多见,由于局部多汗,皮肤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剥脱,露出潮红糜烂面,有明显瘙痒,常因搔抓继发细菌感染。
角化过度型:多见于足跟及足跖部,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脱屑、干燥,冬季易发生皲裂、出血,一般瘙痒症状相对较轻。
诊断方面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真菌学检查来诊断。真菌学检查可采用直接镜检,刮取病变部位皮屑在显微镜下查找菌丝或孢子;也可进行真菌培养,进一步明确致病真菌的种类,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诊断时,操作上需考虑其耐受性等情况,比如儿童可能在真菌取材时相对不配合,需轻柔操作。
治疗方面
治疗主要是抗真菌治疗,可外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乳膏、酮康唑乳膏等,对于病情较严重、外用药物疗效不佳的患者,可考虑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等。不同人群在治疗时需注意,儿童应尽量避免使用系统抗真菌药物,优先选择温和的外用抗真菌制剂,且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老年人用药时需关注药物可能产生的肝肾功能影响等,用药过程中要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妊娠期女性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抗真菌药物。同时,患者要注意保持足部清洁干燥,勤换鞋袜,不与他人共用生活用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