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通过抑制COX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但长期用需关注胃肠道不良反应;口服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等减少病灶生长,可缓解疼痛等,但有特定病史者不建议用且有不良反应;孕激素中高效孕激素使异位内膜蜕膜化萎缩,需关注肝功能等,有不良反应,孕激素受体调节剂能使子宫内膜萎缩,长期用安全性待观察;GnRH-a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使病灶萎缩,可缓解疼痛等,但长期用有低雌激素相关不良反应,对有骨质疏松风险者需监测骨密度等。
一、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例如布洛芬等,其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有研究表明,它能有效减轻患者经期疼痛等症状,但长期使用需关注胃肠道等不良反应,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二、口服避孕药
口服避孕药是常用药物之一。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排卵,改变宫颈黏液性状,从而减少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生长。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可使异位内膜萎缩,长期使用能有效缓解疼痛、减少经量等。但对于有静脉血栓风险、严重肝病等病史的女性不建议使用,且需注意其可能带来的体重增加、情绪改变等不良反应。
三、孕激素
1.高效孕激素:如甲地孕酮等,可使异位内膜蜕膜化并萎缩。通过作用于子宫内膜的孕激素受体,抑制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使用过程中需关注肝功能等情况,有肝脏疾病的患者应避免或谨慎使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有体重增加、水钠潴留等。
2.孕激素受体调节剂:如米非司酮,它能竞争性结合孕激素受体,阻断孕激素的作用,使子宫内膜萎缩。其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的缓解有一定效果,但长期使用的安全性仍需进一步观察,对于有肾上腺疾病等病史的患者需谨慎评估。
四、GnRH-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GnRH-a能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导致卵巢分泌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使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处于低雌激素状态,进而萎缩。例如亮丙瑞林等,可有效缓解疼痛、缩小病灶,但长期使用会引起低雌激素相关的不良反应,如潮热、阴道干燥、骨质疏松等,对于有骨质疏松风险的患者(如绝经前期女性、长期吸烟等)需注意监测骨密度,必要时采取防治骨质疏松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