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具阶段性临床表现,分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生活方式上患病期间需严格卧床休息,饮食依各期调整
发热期:多数患者起病急骤,发热多为稽留热或弛张热,体温可在39~40℃,持续3~7天。同时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以及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部分患者有毛细血管损伤表现,如球结膜充血、水肿,软腭及腋下出现出血点,呈现搔抓样、条索状出血。
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等表现,还可能伴有尿量减少等情况。此期一般持续1~3天,病情轻重与休克持续时间、程度等有关。
少尿期:常继低血压休克期之后出现,一般发生在病程的5~8天。主要表现为尿量减少,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患者可出现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如恶心、呕吐、腹胀、意识障碍等。严重者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表现为头痛、血压升高、脉压增大、心率增快等。
多尿期:随着肾功能的恢复,进入多尿期,一般出现在病程的9~14天。根据尿量和病情,可分为移行期、多尿早期、多尿后期。移行期尿量虽有所增加,但血尿素氮和肌酐等反而上升;多尿早期尿量每日超过2000ml,多尿后期每日尿量可多达3000~6000ml甚至更多。此期若尿量过多而补充不足,可发生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
恢复期:多尿期后,尿量逐渐恢复至2000ml以下,精神、食欲基本恢复,一般需1~3个月体力才能完全恢复。但部分患者可遗留高血压、肾功能减退、心肌劳损等症状。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患者可能病情变化更为迅速,需密切关注其体温、尿量等变化;老年患者各脏器功能相对较弱,在各期的耐受能力较差,更要加强监测和护理。女性患者在患病期间需关注月经等情况是否受影响。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本身有心血管疾病,在低血压休克期更易出现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需特别注意维持循环稳定。在生活方式方面,患病期间需严格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饮食上需根据各期情况进行调整,发热期宜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少尿期需限制钾、蛋白质等摄入,多尿期则需适当补充营养和水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