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是如何形成的
肺栓塞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致肺循环障碍的综合征,其形成机制包括血栓形成基础因素和血栓形成与脱落过程。血液高凝状态(创伤、手术、长期卧床、妊娠、恶性肿瘤等致凝血-抗凝平衡失调)和血管内皮损伤(感染、化学物质、机械性损伤等致内皮受损激活凝血)是血栓形成基础;下肢深静脉等部位因血流缓慢、高凝等形成静脉血栓,未及时机化的血栓在活动等因素下脱落,随静脉回流经右心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引发肺栓塞,老年、女性妊娠或口服避孕药等人群风险更高。
一、血栓形成的基础因素
血液高凝状态:多种因素可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例如创伤、手术、长期卧床等情况。创伤或手术会使机体释放组织因子等物质,激活凝血系统;长期卧床的患者,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容易沉积,同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增加,抗凝血因子减少,从而促进血栓形成。妊娠、恶性肿瘤等也可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妊娠时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会影响凝血-抗凝平衡;恶性肿瘤细胞可释放促凝物质,如组织因子样物质等,激活凝血途径。
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皮损伤是血栓形成的重要诱因。感染、化学物质刺激、机械性损伤等都可能导致血管内皮受损。当血管内皮受损时,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暴露,会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启动凝血过程。例如,长期高血压患者,高压血流冲击血管内皮,容易造成血管内皮损伤,进而促进血栓形成相关的病理过程。
二、血栓的形成与脱落过程
静脉血栓的形成:在下肢深静脉等部位,由于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等因素,血小板、凝血因子等逐渐聚集形成血栓。以下肢深静脉为例,正常情况下静脉血流是单向且有一定速度的,当存在上述血液高凝和血管内皮损伤等因素时,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在静脉内淤积,逐渐形成血栓。
血栓的脱落与转移:形成的静脉血栓如果没有被及时机化等处理,在某些因素影响下会发生脱落,形成栓子。例如,当人体活动时,肌肉的收缩可能会对静脉内的血栓产生挤压作用,促使血栓脱落。脱落的血栓会随着静脉回流进入右心房,再通过右心室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从而导致肺栓塞的发生。例如长期卧床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一旦活动,血栓脱落的风险增加。对于老年人群,由于血管弹性下降、血液黏稠度相对较高等因素,本身就存在更高的静脉血栓形成和脱落风险;女性在妊娠、口服避孕药等情况下,也会因为体内激素等变化影响凝血-抗凝状态,增加肺栓塞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