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瘫痪,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感染、中毒、代谢障碍、免疫反应、血管性疾病、神经源性因素等有关。其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检查,如神经电生理检查、头颅CT或MRI等。治疗方法包括急性期的减轻面神经水肿和炎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神经受压,恢复期的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以及后遗症期的针对面肌挛缩和畸形进行治疗。预防方面,应注意保暖、保持口腔清洁、适当锻炼、积极治疗原发病等。
一、定义
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导致面肌瘫痪的一种疾病。病变可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质的中枢部位,或面神经核及面神经。
二、症状
1.面部表情肌瘫痪:患侧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闭合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贝尔现象。下眼睑外翻,泪液不易流入鼻泪管而溢出眼外。
2.口角下垂:健侧口角向上提,说话、漱口或进食时,水从口角漏出。
3.患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
4.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三、病因
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感染:如中耳炎、乳突炎、腮腺炎等。
2.中毒:如酒精中毒、重金属中毒等。
3.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等。
4.免疫反应:如格林-巴利综合征。
5.血管性疾病:如脑血管意外、脑肿瘤等。
6.神经源性因素:如面神经核发育不全等。
四、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检查,如神经电生理检查、头颅CT或MRI等,可明确诊断周围性面瘫。
五、治疗
1.急性期:主要是减轻面神经水肿和炎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神经受压。可采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营养神经药物等治疗。
2.恢复期:主要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可采用针灸、按摩、理疗等方法。
3.后遗症期:主要是针对面肌挛缩和畸形进行治疗,如手术治疗等。
六、预防
1.注意保暖,避免面部直接吹风。
2.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
3.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4.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
七、注意事项
1.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
2.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3.戒烟戒酒。
4.避免在面部使用刺激性化妆品。
5.定期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总之,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可治疗的疾病,患者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同时注意日常生活中的护理,以促进病情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