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小三阳是怎么得的
乙肝小三阳主要通过母婴、血液、性传播,婴幼儿、医务工作者、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染,感染后免疫系统若不能有效清除病毒会发展为慢性感染,对肝脏造成慢性损伤,长期可致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
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或通过母乳喂养将病毒传给婴儿。例如,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婴儿,约有40%-70%会感染乙肝病毒,这与母亲体内病毒载量等因素相关,如果母亲病毒载量高,母婴传播风险相对更高。
血液传播: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被乙肝病毒污染且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头、针灸针等医疗器械,与乙肝患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皮肤黏膜破损的物品,都可能感染乙肝病毒。比如,在一些不正规的医疗操作中,如果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就存在血液传播的风险;有乙肝患者的家庭中,如果共用剃须刀,当皮肤有细微破损时,就可能通过血液接触感染。
性传播:与乙肝小三阳患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乙肝病毒可通过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传播。在性活跃人群中,如果一方感染乙肝病毒,另一方未采取防护措施,感染风险会增加,尤其是多个性伴侣的人群感染风险更高。
易感染人群及相关因素
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感染乙肝病毒后更容易慢性化。如母亲为乙肝小三阳且病毒载量高的情况下,婴儿感染后成为慢性乙肝携带者的概率较大。
医务工作者:经常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若防护措施不到位,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相对较高。比如在进行手术、穿刺等操作时,不慎被含有乙肝病毒的针头刺伤,就可能感染。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这类患者需要频繁接触血液,且自身免疫力可能因疾病等因素下降,若使用的血液透析器材等被乙肝病毒污染,容易感染乙肝病毒。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机体对乙肝病毒的清除能力较弱,感染乙肝病毒后更容易发展为慢性感染。
感染后的免疫反应与疾病状态
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免疫系统会启动免疫应答。如果免疫系统能够有效清除病毒,可能会康复并产生保护性抗体(乙肝表面抗体,HBsAb)。但如果免疫应答不足,病毒持续存在,就会发展为慢性乙肝感染,表现为乙肝小三阳状态。此时,病毒在体内持续复制,会对肝脏造成慢性损伤,长期可能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例如,长期的慢性乙肝感染会使肝细胞反复受到炎症损伤,进而刺激肝细胞发生纤维化等病变,逐渐发展为肝硬化,而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比正常人显著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