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肺炎是什么
病毒性肺炎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蔓延所致,病原体多样,发病机制涉及病毒复制损伤及免疫反应,临床表现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轻重不同表现,诊断靠综合判断,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并可选用抗病毒药,儿童、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人群感染后各有注意事项。
病原体:多种病毒可引起病毒性肺炎,常见的有流感病毒(如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等。不同年龄段人群易感染的病毒有所差异,例如儿童相对更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发病机制:病毒首先在上呼吸道黏膜细胞内复制,然后侵入下呼吸道引发肺部炎症。病毒可以直接损伤肺组织细胞,还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炎症介质释放,进而引起肺部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肺泡间隔增宽、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等。
临床表现:一般起病较急,初期多有鼻塞、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随后可出现发热、咳嗽、咳痰,部分患者可伴有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轻者可能仅有轻微咳嗽等表现,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甚至危及生命。例如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有的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有的可能出现气促等症状。
诊断方法: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实验室检查可能发现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相对或绝对减少等;病原学检查可通过病毒核酸检测、病毒抗原检测等发现相应病毒的证据;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见肺部纹理增粗、斑片状浸润影等改变。
治疗原则: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同时根据病毒类型可适当选用抗病毒药物。对症支持治疗包括休息、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于流感病毒感染,可选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但使用需遵循相应诊疗规范。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病毒性肺炎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密切观察体温、呼吸等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及时就医。由于儿童用药有其特殊性,应避免自行滥用药物,尤其要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病毒性肺炎后容易发展为重症,要加强护理,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如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处理。
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病毒性肺炎后病情可能更复杂,需要在治疗病毒性肺炎的同时,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且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