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支气管炎是什么意思
细支气管炎是主要发生在2岁以下婴幼儿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累及直径小于2mm的细支气管,病原体多为病毒,起病急有相应症状体征,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和对症支持治疗,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起病较急,初期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鼻塞、流涕等,随后出现咳嗽、喘息,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呼吸急促,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可达每分钟50-100次以上,部分患儿可伴有三凹征(即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明显凹陷),还可能有发热,体温可在38℃-39℃甚至更高,但也有部分患儿体温正常。
体征表现:听诊可闻及双肺弥漫性的哮鸣音和细湿啰音,呼气延长。
发病机制
病毒感染细支气管后,引起支气管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导致细支气管狭窄甚至阻塞。同时,炎症反应会刺激气道平滑肌收缩,进一步加重气道狭窄。由于细支气管的管径小,气道阻力增加,患儿会出现喘息等呼吸困难表现。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评估:根据患儿的症状(如咳嗽、喘息、呼吸急促等)和体征(如肺部哮鸣音、细湿啰音等)进行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可升高;病原学检查,可通过鼻咽拭子等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以明确具体的致病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核酸检测等。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有小点片状阴影,部分患儿可出现肺气肿表现,如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等,有助于辅助诊断。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维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让患儿多休息,给予充足的水分摄入,以保证呼吸道湿润,利于痰液排出。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有缺氧表现的患儿,给予吸氧治疗,改善氧合;若喘息明显,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等药物缓解症状,但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谨慎选择药物及把握用药时机等。
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婴幼儿:由于婴幼儿的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细支气管炎时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密切观察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可采用拍背等方法协助痰液排出,但动作要轻柔。
儿童:相较于婴幼儿,儿童的病情变化相对婴幼儿可能稍缓,但也需关注症状变化,按照儿科诊疗规范进行相应处理,同时要注意心理安抚,减轻儿童的恐惧情绪。
特殊病史儿童:如有先天性心肺疾病等基础病史的儿童发生细支气管炎时,病情可能更复杂,治疗上需要更加谨慎,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本次疾病的影响以及本次疾病对基础疾病的加重风险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