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如何预防
导管相关预防措施包括置管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选择合适导管及部位;维护中保持导管连接部位清洁、规范输液操作;拔除后正确拔除导管、观察护理穿刺部位,涵盖不同人群及特殊情况的相应注意要点以降低感染等风险。
一、导管置管时的预防措施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医护人员在置管时需穿戴无菌手套、口罩、无菌gown,置管部位要进行严格的皮肤消毒,消毒范围应足够大,一般直径需≥5cm,常用碘伏等消毒剂,消毒作用时间要符合产品说明要求,以有效杀灭皮肤表面的微生物,降低细菌定植的风险。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皮肤的耐受性和微生物分布略有差异,儿童皮肤相对娇嫩,消毒时要注意力度和消毒剂的选择,避免对儿童皮肤造成过度刺激。
2.选择合适的导管及置管部位
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导管,如成人一般优先选择口径合适、材质优良的导管,儿童则需选择适合其血管大小的导管。尽量选择非隧道式导管的清洁穿刺部位,避免在感染病灶、受伤部位等附近置管。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可能需要更谨慎地选择置管部位和导管类型,以减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风险。
二、导管维护中的预防措施
1.保持导管连接部位的清洁
定期检查导管连接部位,确保无松动、无污染。更换输液接头等连接部件时要严格无菌操作,若发现连接部位有污染迹象应立即更换。不同频率更换输液接头有相关循证依据,一般常规情况每周更换一次,但如果有污染风险增加的情况,如频繁打开连接部位等,则需要更频繁地更换。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活动相对较多,连接部位更易松动污染,要加强巡视和维护。
2.规范的输液操作
输注药液前后要用无菌生理盐水冲管,保证导管通畅。输注全血、血浆等特殊药液后要用肝素盐水封管,封管液的浓度和量要按照标准执行。在输液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避免液体输入过快过多导致导管内压力变化引发感染风险。对于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血管弹性差等情况,输液时要更小心操作,防止液体外渗等情况发生。
三、导管拔除后的预防措施
1.正确拔除导管
拔除导管时要严格无菌操作,拔除后要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等情况,及时进行妥善处理。对于儿童患者,拔除导管后要注意按压穿刺部位的时间和力度,确保止血效果良好且避免造成患儿不适。
2.穿刺部位的后续观察与护理
拔除导管后要持续观察穿刺部位的情况,如有无红肿、疼痛、异常分泌物等。若发现异常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穿刺部位的愈合可能较慢,更要加强观察和护理,预防感染进一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