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诊断人禽流感
人禽流感的诊断需综合多方面信息,包括发病前1周内接触禽类等的流行病学史,早期发热、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等临床表现,血常规、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等实验室检查,以及重症患者肺内片状影等胸部影像学检查,综合这些信息进行诊断,怀疑时需及时报告并规范处理。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周内接触过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或到过活禽市场等禽流感疫情流行场所。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感染风险可能因接触禽类的频率和方式不同而有差异,例如经常从事禽类养殖、屠宰等工作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儿童由于可能更易与禽类密切接触,也需关注其流行病学史情况。生活方式中如果有频繁接触禽类相关环境的情况,感染风险增加,而有禽类相关病史的人群再次接触时需格外警惕。
对于儿童,要询问其是否有与家禽、野禽等接触的经历,比如是否在农场玩耍、是否接触过病死禽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其免疫状态可能影响感染后的表现,在询问流行病学史时需结合基础疾病情况综合判断。
2.临床表现:
症状:早期可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如可能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老年人可能基础疾病较多,症状可能被掩盖或表现不典型。
体征:肺部可出现啰音等表现,重症患者可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等呼吸衰竭相关体征。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一般正常或降低,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计数下降。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表现可能有一定特点,儿童血常规变化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结合具体年龄阶段分析。
病毒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RT-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如鼻咽分泌物、口腔含漱液、气管吸出物或呼吸道上皮细胞)中的禽流感病毒核酸,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
病毒分离: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出禽流感病毒可明确诊断,但操作相对复杂,时效性相对稍差。
血清学检查: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滴度有4倍或以上升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
4.胸部影像学检查:重症患者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表现为肺内片状影,重症患者病变进展迅速,呈多叶病变或双侧病变,阴影密度增加,双肺弥漫性渗出性病变等。不同年龄患者胸部影像学表现可能因病情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有所不同,儿童在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时需考虑辐射剂量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和时机。
通过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胸部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进行人禽流感的诊断,一旦怀疑为人禽流感,需及时报告并进行规范诊断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