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带有血管内导管或拔除后48小时内患者出现菌血症等并伴感染表现且无其他明确感染源的病症,其诊断有临床和微生物学指标,发生受患者因素(年龄、基础疾病、生活方式)和导管相关因素(留置时间、置入部位、维护情况)影响,预防需严格手卫生、无菌操作及规范导管护理。
诊断标准
1.临床指标:患者出现与CRBSI相关的感染症状,如发热、寒颤、低血压等。不同年龄段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出现哭闹、拒食等非典型表现,需密切观察。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其感染表现可能被基础疾病掩盖,需综合判断。
2.微生物学指标:从导管血和外周静脉血中分别采血进行培养,若导管血培养出的病原菌与外周血培养出的病原菌相同且为同一菌种,则高度提示CRBSI。血培养阳性是重要的微生物学依据,不同性别患者在感染发生时的免疫反应可能有差异,但对血培养结果的解读无本质影响。
发生危险因素
1.患者因素:
年龄:新生儿和老年人发生CRBSI的风险相对较高。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老年人机体抵抗力下降,都更容易受到病原菌侵袭。
基础疾病:患有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自身抵抗力差,发生CRBSI的概率增加。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有利于病原菌生长繁殖。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降低机体免疫力,增加CRBSI发生风险。
2.导管相关因素:
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留置时间越长,发生CRBSI的可能性越大。因为随着留置时间延长,导管表面会形成生物膜,为病原菌定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导管置入部位:不同的导管置入部位发生CRBSI的风险不同,例如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经锁骨下静脉置管等不同部位,其感染风险有差异。
导管维护情况:不规范的导管维护,如导管接头处污染、导管冲洗不规范等,都可能导致病原菌侵入血管引发感染。
预防措施
1.手卫生:医护人员在接触导管前后必须严格进行手卫生,这是预防CRBSI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无论是何种操作,规范的手卫生都能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2.无菌操作:在进行导管置入、维护等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例如置入导管时要保持操作区域的无菌环境,使用无菌手套、无菌敷料等。
3.导管护理:定期对导管进行护理,包括更换敷料、检查导管固定情况等。根据导管类型和相关指南,按时进行规范的维护,保持导管部位清洁干燥。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在导管护理时要更加轻柔,避免引起患儿不适和导管移位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皮肤的状况,选择合适的敷料并确保固定牢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