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与头癣区别
脂溢性皮炎与头癣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面有不同特点。脂溢性皮炎与皮脂腺分泌、马拉色菌、遗传、精神、饮食等有关,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真菌镜检阴性,局部治疗为主;头癣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具传染性,分类型有不同表现,真菌镜检可发现菌丝或孢子,需综合治疗且口服抗真菌药
一、病因方面
1.脂溢性皮炎:多与皮脂腺分泌旺盛、马拉色菌定植等有关,遗传因素可能影响发病,此外,精神因素、饮食习惯(如高糖、高脂饮食)、B族维生素缺乏等也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因这些因素患病,生活方式不健康者更易罹患,有脂溢性皮炎家族史者病史方面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
2.头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或患病动物,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而感染,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与传染源接触机会多等因素更易发病,性别差异不明显,有头癣患者密切接触史的人群病史上存在感染风险。
二、临床表现方面
1.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如头皮、面部等,头皮部位表现为头皮弥漫性红斑、脱屑,可伴有轻度瘙痒,鳞屑一般较细薄,呈糠秕状,严重时可出现油腻性痂皮,一般不会有断发、脱发(斑秃型脂溢性皮炎除外,但相对少见)等情况,各年龄、性别均可出现,生活不规律、嗜食辛辣油腻者症状可能更明显。
2.头癣:根据致病菌和临床表现不同分为白癣、黄癣、黑癣等类型。白癣多累及儿童,初期为红色丘疹或小脓疱,继而形成灰白色鳞屑性斑片,病发周围有一白鞘,病发易折断,一般无明显瘙痒或轻度瘙痒;黄癣多见于儿童,典型损害为黄癣痂,中心有毛发贯穿,去除痂皮可见潮红糜烂面,愈后留有萎缩性瘢痕,病发干燥无光泽,参差不齐,有特殊鼠尿臭味;黑癣也多见于儿童,表现为头皮出现多数散在性黑色小点,病发刚出头皮即折断,呈黑色小点状。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1.脂溢性皮炎:真菌镜检阴性,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及病史等综合判断,一般无真菌感染依据。
2.头癣:真菌镜检可发现菌丝或孢子,如白癣病发外围绕有圆形或椭圆形孢子,黄癣痂内可见鹿角状菌丝等,以此明确有皮肤癣菌感染。
四、治疗方面
1.脂溢性皮炎:一般采用局部治疗为主,如使用含酮康唑等的洗发水洗头,调节生活方式,保持皮肤清洁、规律作息、清淡饮食等,病情严重时可辅助使用外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但需谨慎使用,避免长期大面积应用,不同年龄、性别根据具体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儿童使用时需格外注意药物浓度等安全性问题。
2.头癣:需采取综合治疗,包括剪发、洗头、消毒等一般措施,同时口服抗真菌药物,如灰黄霉素等(儿童需根据体重等调整剂量,但要注意药物禁忌等),必须规范抗真菌治疗以彻底清除真菌,防止病情迁延及传染给他人,儿童用药时要严格遵循儿童用药安全原则,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