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风疹怎么办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儿童多见,成人也可发病,有低热、皮疹和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等特征。患者需隔离至出疹后5天,患病要充分休息;要观察发热和皮疹情况并对症处理;孕妇感染风险大,儿童要注意病情变化;预防可接种疫苗和避免接触传染源。
一、风疹的基本认识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儿童多见,成人也可发病。临床上以低热、皮疹和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
二、隔离与休息
隔离:风疹具有传染性,患者应隔离至出疹后5天。这是因为在出疹前1周左右至出疹后5天,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风疹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给他人,隔离能有效减少病毒传播风险,尤其是对孕妇等易感人群的保护至关重要,孕妇感染风疹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等严重后果。
休息:患病期间需充分休息,避免劳累。休息有助于身体恢复,因为患病时身体处于应激状态,机体需要能量来对抗病毒,充足的休息可减少机体消耗,让免疫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来清除病毒。
三、症状观察与对症处理
发热观察:若出现发热,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发热时更易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需特别关注。一般来说,体温低于38.5℃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体温高于38.5℃且患者有不适症状时,可考虑采取适当措施,但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非药物干预,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退热方式。
皮疹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疹,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皮疹一般会在1-2天内消退,若皮疹瘙痒明显,可告知患者尽量不要用手抓,可通过轻轻拍打等方式缓解瘙痒。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注意修剪患儿指甲,避免搔抓导致皮肤损伤。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孕妇感染风疹风险极大,可能导致胎儿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引起胎儿发育异常、早产、死胎等。所以孕妇一旦接触风疹患者或怀疑感染风疹,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清学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
儿童:儿童患风疹时,要特别注意病情变化,因为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病情进展可能较快。要保证儿童充足的营养摄入,饮食应富含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身体恢复。同时,要按照儿科护理要求,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体温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五、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接种风疹疫苗是预防风疹最有效的措施。儿童可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接种风疹疫苗,一般是在8月龄和18-24月龄各接种一剂次。接种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从而有效预防风疹病毒感染。
避免接触传染源:在风疹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若周围有人患风疹,应尽量远离,减少接触机会,因为风疹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远离传染源能降低感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