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肺炎支原体感染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由介于细菌和病毒间的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部炎症性疾病,通过飞沫传播,儿童、成人表现有别,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诊断,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还需对症支持,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病原体特点
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这一特点使得一些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对其无效。它能够黏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引发免疫反应,从而导致肺部及呼吸道的病变。
二、感染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含有肺炎支原体的飞沫会被周围人吸入,进而感染。在学校、幼儿园等人群密集场所容易发生聚集性感染。
三、临床表现
儿童患者:儿童感染后可能出现发热,热型不定,可高达39℃左右;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有的咳嗽较为剧烈,可持续较长时间;部分患儿可能伴有乏力、头痛、咽痛等症状。婴幼儿感染时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有时以喘息为主要表现。
成人患者:成人感染后主要症状也是咳嗽,多为干咳或少量黏痰,可伴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也有部分患者发热较高。同时可能出现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四、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支原体抗体检测:包括IgM抗体和IgG抗体检测。IgM抗体一般在感染后1周左右出现,可作为早期感染的诊断指标;IgG抗体出现较晚,但持续时间较长。
核酸检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肺炎支原体核酸,能够早期、快速地诊断感染,而且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多种形态的浸润影,呈节段性分布,以下叶多见,有的患者表现为间质性肺炎改变,有的可出现肺泡浸润等。
五、治疗原则
抗生素治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常用药物,如阿奇霉素等。但要注意不同年龄段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等情况,儿童使用时需遵循相应的用药规范。由于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其无效,应避免使用。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发热患者,根据病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适当使用退热药物,但要注意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咳嗽剧烈者可使用止咳药物缓解症状;同时要让患者多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感染肺炎支原体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要密切观察病情,如体温变化、咳嗽程度等。在治疗时严格遵循儿童用药剂量和禁忌,优先选择合适的非药物缓解症状方法,如适当增加室内湿度等缓解咳嗽。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可能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如呼吸衰竭等。要加强病情监测,注意其基础疾病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影响,及时就医治疗。
有基础疾病患者:如患有慢性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的患者,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这类患者需要更加积极地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同时密切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加强多学科的协作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