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什么原因
慢性盆腔炎多因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差、病程迁延所致,原因包括病原体持续感染(病原体种类有性传播疾病病原体及需氧菌厌氧菌混合感染,感染途径有性传播和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患者自身因素(体质弱、育龄女性高发及不良生活方式影响)、盆腔解剖及病理改变(盆腔解剖复杂炎症易蔓延难清除,慢性时盆腔组织有纤维化粘连等病理改变致炎症难消退)
一、病原体持续感染
1.病原体种类:主要病原体为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性传播疾病病原体,以及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这些病原体可在女性生殖道内持续存在,引发炎症反应,若急性期未得到有效控制,就可能转为慢性。例如,沙眼衣原体感染后,会持续刺激盆腔组织,导致炎症慢性化。
2.感染途径:性传播是常见途径,如无保护措施的高危性行为,病原体可通过性交直接侵入生殖道,进而蔓延至盆腔;此外,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也是重要原因,像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等,若手术消毒不严格或术前有性生活,病原体易进入宫腔引发感染,进而波及盆腔。
二、患者自身因素
1.体质因素:部分患者本身体质较弱,比如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营养不良等情况,机体抵抗力低下,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减弱,使得盆腔炎难以彻底治愈,容易转为慢性。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阴道内糖原含量增高,适合念珠菌等病原体生长,同时机体免疫力下降,盆腔炎容易反复发作并转为慢性。
2.年龄与性别:育龄女性是慢性盆腔炎的高发人群,这与女性特殊的生殖解剖结构及生理特点有关。女性生殖道与外界相通,且宫颈口开放等解剖因素增加了感染机会,而育龄期女性性生活相对活跃,感染风险较高。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生殖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下降,也可能增加慢性盆腔炎的发生风险,但相对育龄期女性来说,概率较低。
3.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诱发慢性盆腔炎。长期久坐会使盆腔血液循环不畅,影响炎症物质的代谢和排出,增加慢性盆腔炎的发病几率;不注意经期卫生,如经期使用不洁卫生巾、经期性生活等,容易让病原体侵入盆腔引发炎症,若急性期未及时彻底治疗,就可能发展为慢性;此外,过度劳累会使机体抵抗力下降,也为病原体感染创造了条件。
三、盆腔解剖及病理改变
1.盆腔解剖特点:女性盆腔结构相对复杂,盆腔组织多,炎症容易蔓延扩散且不易彻底清除。例如,盆腔内的输卵管、卵巢等器官紧密相邻,炎症可在这些器官之间相互蔓延,导致炎症持续存在。
2.病理改变:慢性盆腔炎时,盆腔组织会出现纤维化、粘连等病理改变。如输卵管炎可导致输卵管增粗、粘连,输卵管伞端闭锁或与周围组织粘连,影响输卵管的正常功能;盆腔结缔组织炎可使结缔组织增生、变硬,盆腔粘连形成,进而影响盆腔器官的正常形态和功能,使得炎症难以消退,长期存在形成慢性盆腔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