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的概述
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总称,主要病原体是病毒少数是细菌,病因与发病机制涉及病毒和细菌因素,临床表现有局部和全身症状及不同人群差异,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分一般、对症、病因治疗,预防要增强体质和避免诱因。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毒因素:多种病毒可引起,如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病毒通过飞沫传播或接触传播,侵入上呼吸道后,在局部黏膜细胞中大量繁殖,引发炎症反应。不同年龄人群易感染的病毒种类有差异,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易受病毒侵袭。
细菌因素:细菌感染可直接感染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常见的细菌有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可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导致上呼吸道炎症加重。
二、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局部症状:一般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随后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鼻涕初期多为清水样,2-3天后可变为黏液脓性。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会有发热、畏寒、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儿童发热症状相对更明显且体温波动较大,可能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感染后易出现较高热。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儿童上呼吸道感染除上述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这与儿童消化系统发育特点及感染后全身反应有关;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感染后症状可能不典型,发热程度较低,更易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表现。
三、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咽部,可见咽部充血、水肿,有时有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脓性分泌物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等明确病毒类型,细菌感染时可进行痰培养等确定病原菌。
四、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多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儿童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多饮水有助于体温散发和毒素排出。
对症治疗:对于发热患者,根据病情可采用物理降温(如儿童用温毛巾擦拭额头、腋窝等部位)等非药物干预措施,若体温过高或伴随严重不适再考虑合理用药;有鼻塞、流涕症状的患者可使用减轻鼻充血的药物缓解症状,但儿童需谨慎选择药物。
病因治疗:病毒感染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可自行恢复;细菌感染时可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如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抗生素,但要注意儿童对某些抗生素的耐受性等情况。
五、预防措施
增强体质: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适当运动,不同年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不同,儿童可选择适合的户外活动,老年人可进行散步等温和运动,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避免诱因: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手部卫生,减少病毒传播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