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孢子菌肺炎由肺孢子菌引起,其病原体曾被认为是原虫现倾向属真菌类;易感人群为免疫功能低下者等,发病机制是经空气传播后免疫受损时在肺泡大量繁殖致病理改变;临床表现有症状和体征;诊断靠影像学和病原学检查;治疗用复方磺胺甲噁唑等药物;预防需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积极治疗、调整药物、加强营养及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
一、定义与病原体
肺孢子菌肺炎是由肺孢子菌引起的肺部机会性感染性疾病。肺孢子菌以往被认为是原虫,现在研究表明其更倾向于属于真菌类。
二、易感人群及发病机制
易感人群:包括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被HIV严重破坏,肺孢子菌容易乘虚而入引发感染)、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如接受器官移植后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来防止排异反应,此时机体免疫功能受抑制,易患肺孢子菌肺炎)、早产儿和营养不良的婴儿等。对于早产儿和营养不良的婴儿,其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或营养状况差导致抵抗力低下,容易感染肺孢子菌。
发病机制:肺孢子菌主要经空气传播,当人体免疫功能受损时,肺孢子菌在肺泡内大量繁殖,破坏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引起肺泡炎症和间质水肿等病理改变,影响气体交换功能。
三、临床表现
症状:起病可隐匿或呈亚急性。主要症状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干咳,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也可更高)、乏力、体重减轻等。艾滋病患者发生肺孢子菌肺炎时,上述症状可能更为明显且进展较快。对于早产儿,可能表现为呼吸增快、喂养困难、发绀等;营养不良的婴儿则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同时伴有呼吸道感染相关症状。
体征:体征相对较少,可能在肺部听到少量干湿啰音,严重时可出现发绀等缺氧表现。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早期可表现为双侧肺门周围弥漫性浸润,呈网状和小结节状阴影,逐渐进展为双侧肺野的弥漫性肺泡和间质浸润,呈磨玻璃样改变。胸部CT检查比X线更敏感,可发现更细微的病变,如肺内弥漫性的磨玻璃影、实变影等。
病原学检查:包括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镜检,如吉姆萨染色或甲苯胺蓝染色可发现肺孢子菌的包囊和滋养体;还可通过PCR技术检测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肺孢子菌DNA,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五、治疗
药物治疗:常用的治疗药物有复方磺胺甲噁唑等。对于免疫功能严重低下的患者,可能需要联合其他抗真菌或调整免疫的药物,但具体药物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由医生决定。
六、预防措施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艾滋病患者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重建免疫功能;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早产儿和营养不良的婴儿要加强营养支持,早产儿可给予合理的喂养,包括母乳喂养或合适的配方奶喂养,营养不良婴儿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以提高抵抗力。同时,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应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且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减少感染肺孢子菌等病原体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