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的治疗方法
肺栓塞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凝治疗、溶栓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治疗需绝对卧床休息并吸氧;抗凝治疗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高危肺栓塞患者可考虑溶栓治疗;经内科治疗无效的高危患者可用导管碎解和抽吸血栓,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可用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仅极少数极严重患者用肺栓塞切除术。
一、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1-2周,避免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动作,防止栓子再次脱落。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长期卧床可能导致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需定期协助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
2.吸氧:对于有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的患者,给予吸氧治疗,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不同年龄患者对缺氧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对缺氧更为敏感,需密切监测血氧变化。
二、抗凝治疗
1.普通肝素:是常用的抗凝药物,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发挥作用。可用于肺栓塞的初始抗凝治疗,但需要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使其维持在正常对照的1.5-2.5倍。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减退,使用时需注意调整剂量,并密切观察出血等不良反应。
2.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即可,生物利用度高,出血风险相对普通肝素较低,一般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但需关注血小板计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在不同年龄人群中,使用低分子肝素的剂量可能有所调整,儿童使用需严格按照体重计算剂量。
3.华法林:口服抗凝药物,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目标值一般为2-3。华法林起效较慢,通常与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重叠使用5天以上,待INR达标后停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老年人药物代谢缓慢,使用华法林时需谨慎调整剂量,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三、溶栓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高危肺栓塞患者,即存在休克或低血压的患者,应考虑溶栓治疗。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一般为14天内,但需严格评估出血风险。
2.常用药物:如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rt-PA具有起效快、出血风险相对较低的优点。但溶栓治疗可能导致出血并发症,需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对于有脑出血病史、近期有大手术等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不宜使用溶栓治疗。
四、介入治疗
1.导管碎解和抽吸血栓:适用于经积极的内科治疗无效的高危患者,尤其是那些有溶栓禁忌的患者。通过导管将血栓碎解并抽吸出来,可迅速改善血流动力学。操作过程中需注意防止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2.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主要适用于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通过手术剥脱肺动脉内的血栓内膜,改善肺循环阻力和右心功能。但该手术创伤较大,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要求较高,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五、手术治疗
1.肺栓塞切除术:仅适用于极少数病情极为严重、经积极内科治疗和介入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风险极高,并发症较多,需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后再决定是否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