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胎与侵蚀性葡萄胎的区别
葡萄胎与侵蚀性葡萄胎在定义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上有区别。葡萄胎是良性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绒毛不侵肌层、极少转移,表现为停经后阴道流血等,B超呈落雪状等,治疗以清宫为主,多数预后好但部分可发展为侵蚀性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是继发于葡萄胎的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水泡组织侵肌层或转移,有阴道不规则流血及转移灶表现,B超等可见子宫肌层病变,治疗以化疗为主,预后较好但少数会转移危及生命,与多种因素有关。
一、定义与病理特点
葡萄胎:是一种良性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病理特点是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增生、间质水肿,形成大小不一的水泡,水泡间借蒂相连成串,形如葡萄。其绒毛不会侵入子宫肌层,也极少发生远处转移。
侵蚀性葡萄胎:是继发于葡萄胎后的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病理特点是水泡状组织侵入子宫肌层或转移至远处器官。
二、临床表现差异
葡萄胎:多数患者在停经后8-12周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量多少不定,有时可排出水泡状组织。子宫大小大于停经周数,质软,常伴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异常升高。一般无转移灶表现。
侵蚀性葡萄胎:多继发于葡萄胎排空后6个月内,主要症状是阴道不规则流血,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复旧不全或不均匀增大。转移灶表现因转移部位而异,如转移至肺,可出现咳嗽、咯血等;转移至阴道,可见阴道紫蓝色结节等。hCG持续异常升高。
三、影像学检查特点
葡萄胎:B超检查显示子宫大于相应孕周,宫腔内充满不均质密集状或短条状回声,呈“落雪状”,若水泡较大则呈“蜂窝状”,无妊娠囊或胎心搏动。
侵蚀性葡萄胎:B超检查可见子宫肌层内有局灶性或弥漫性强光点或光团与暗区相间的蜂窝样病灶,也可表现为宫壁内低回声区且有丰富血流信号及低阻型血流频谱。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更清晰显示子宫肌层病变及转移灶情况。
四、治疗方法不同
葡萄胎:主要治疗方法是清宫术,一般选用吸刮术。清宫前应做好输血准备,充分扩张宫颈管,选用大号吸管吸引。对于具有高危因素(如hCG>100000U/L、子宫明显大于停经周数、年龄>40岁等)的患者,可考虑在清宫后预防性化疗,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侵蚀性葡萄胎:治疗以化疗为主,常用的化疗药物有甲氨蝶呤、氟尿嘧啶等,多采用联合化疗方案。只有在化疗无效、子宫原发病灶穿孔出血等严重情况下才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子宫切除术等。
五、预后情况有别
葡萄胎:大多数葡萄胎患者经清宫等治疗后预后良好,但部分患者有复发倾向,约10%-20%的完全性葡萄胎和4%左右的部分性葡萄胎可发展为侵蚀性葡萄胎。
侵蚀性葡萄胎:经过积极化疗,预后较好,多数患者可治愈,但也有少数患者会发生转移,甚至危及生命,其预后与临床分期、hCG水平、治疗是否规范等因素有关。对于年轻、无生育要求且病变局限于子宫的患者,子宫切除后也可获得较好预后,但需综合评估病情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年龄较大、有高危因素且出现转移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给予人文关怀,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