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癣和脂溢性皮炎区别
头癣与脂溢性皮炎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面存在区别。头癣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具传染性,分多型,真菌镜检培养可助诊,需抗真菌治疗并防传染;脂溢性皮炎病因不明非传染,好发皮脂丰富部位,靠临床表现诊断,局部治疗为主,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头癣: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皮肤癣菌包括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等,具有传染性,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患病动物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而传播,在儿童中相对更易发生,与儿童的生活接触方式等有关,比如儿童之间密切玩耍等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脂溢性皮炎: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皮脂腺分泌旺盛、马拉色菌等微生物定植与感染、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异常、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以及个体的精神因素、饮食习惯等有关,并非由传染性病原体感染所致,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青壮年。
临床表现方面:
头癣: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为白癣、黄癣、黑癣和脓癣等类型。白癣初期为群集性红色小丘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灰白色鳞屑斑,病发周边有白色菌鞘;黄癣初起为红色丘疹,渐形成碟形硫磺色黄癣痂,中心有毛发贯穿,去除痂皮后呈潮红糜烂面,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黑癣表现为散在分布的点状鳞屑斑,病发刚出头皮即折断,呈黑色小点;脓癣为化脓性感染,头皮出现群集性毛囊性脓疱,愈后可遗留瘢痕及永久性脱发。
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皮、面部、胸背部等。头皮部位的脂溢性皮炎表现为头皮弥漫性红斑、油腻性鳞屑,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严重时可出现糜烂、渗出,头发可稀疏、脱落,但一般不会出现瘢痕和永久性脱发。面部受累时多为淡红色斑片,上覆细小鳞屑,眉毛、眼睑等部位也可累及;胸背部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红斑,上覆油腻性鳞屑。
实验室检查方面:
头癣:真菌镜检可发现菌丝或孢子,如白癣可查到围绕毛发的圆形小孢子;真菌培养可确定致病的皮肤癣菌种类,有助于明确诊断和针对性治疗。
脂溢性皮炎:真菌镜检一般无皮肤癣菌,马拉色菌检查可能发现马拉色菌,但不是诊断的金标准,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治疗方面:
头癣:需要进行抗真菌治疗,常用口服抗真菌药物如灰黄霉素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根据患儿年龄等调整剂量等),同时要对患病部位进行清洁、消毒等处理,如使用硫磺皂洗头等,还要注意对患者周围环境的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脂溢性皮炎:一般采取局部治疗为主,如使用含有酮康唑、二硫化硒等成分的洗发剂清洗头皮,以减少油脂分泌和抑制马拉色菌等;对于症状较严重的情况,可能会使用外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但需谨慎使用,避免长期大面积应用,对于伴有瘙痒明显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抗组胺药物缓解症状。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头癣时,由于其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且头癣具有传染性,需要特别注意隔离,避免与其他儿童密切接触,及时进行规范的抗真菌治疗,家长要协助做好头皮的清洁护理等;而成人患脂溢性皮炎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清淡饮食、减少高糖高脂及辛辣食物摄入等,以减少病情的复发和加重,对于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脂溢性皮炎的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