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与新型冠状流感的区别
感冒与新型冠状流感在病原体、症状表现、流行病学、诊断方法、治疗与预后方面存在差异。感冒由鼻病毒等多种病毒或细菌引起,症状局限、全身症状轻,全年散发、传播慢,靠临床表现诊断,对症治疗预后好;新型冠状流感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全身症状明显、高热等,有季节性、传播快,需实验室检测诊断,重症需综合治疗,特殊人群预后需关注。
症状表现方面
感冒:症状相对较局限,以呼吸道卡他症状为主,如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等较为常见,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可能有低热或无发热,全身酸痛、头痛等全身不适症状相对不重。例如普通鼻病毒引起的感冒,主要表现为鼻腔黏膜的炎症,出现流涕、鼻塞等症状,体温多为轻度升高或正常。
新型冠状流感:全身症状往往较为明显,发热通常是高热,体温可达到39℃甚至更高,同时伴有明显的全身酸痛、乏力、头痛等症状,呼吸道卡他症状相对感冒来说可能较轻,部分患者也会出现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症状,但整体全身中毒症状更突出。比如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患者,很多会突然出现高热,伴有全身肌肉酸痛等表现。
流行病学方面
感冒:全年均可发病,散发为主,在季节交替时可能有小范围聚集性发病,人群普遍易感,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均可发病,一般病情相对较轻,传播速度相对较慢,在家庭、学校等人群密切接触场所可能有局部传播。
新型冠状流感:有一定的流行季节性,不同变异株流行情况不同,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孕妇、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后病情相对更易加重,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多种途径在人群中快速传播,容易造成较大范围的社区传播甚至全球大流行。
诊断方法方面
感冒: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病史进行初步诊断,一般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改变,若合并细菌感染时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新型冠状流感:除了临床表现外,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如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鼻咽拭子等标本中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或者进行血清学检测,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等,以明确诊断,核酸检测是重要的确诊依据。
治疗与预后方面
感冒:以对症治疗为主,如使用缓解鼻塞、流涕的药物等,一般预后良好,病程较短,多数患者1-2周内可自愈。对于健康人群,通常不需要特殊的抗病毒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等一般支持治疗即可。
新型冠状流感: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治疗,对于符合抗病毒指征的患者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在发病早期使用一些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病毒药物可能有一定疗效。重症患者需要住院治疗,给予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综合治疗措施。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感染新型冠状流感后预后相对更需关注,部分重症患者可能遗留后遗症,如肺纤维化等,对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对于特殊人群,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感染新型冠状流感后更易发展为重症,应尽量做好防护,如接种疫苗等;儿童感染后虽然多数病情相对较轻,但也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高热等情况及时就医;孕妇感染新型冠状流感后可能对自身和胎儿产生不良影响,需格外重视防护和及时诊治;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新型冠状流感后病情加重风险高,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并做好防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