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是由什么引起的
肺栓塞是因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致肺循环障碍的综合征,成因包括血栓因素和其他栓子因素,不同人群肺栓塞发生风险不同,特殊人群需采取相应预防措施,血栓因素有静脉血液淤滞(如长期卧床、孕妇)、静脉管壁损伤(如手术、静脉炎)、血液高凝状态(如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遗传性易栓症);其他栓子因素有脂肪栓子(长骨骨折)、空气栓子(操作不当等)、羊水栓子(分娩时)。
一、血栓因素
1.静脉血液淤滞
长时间不活动是导致静脉血液淤滞的常见原因,例如长期卧床的患者,如术后患者、偏瘫患者等。人体长时间不活动时,下肢肌肉收缩减少,静脉回流减慢,血液在静脉内淤积,容易形成血栓。据相关研究表明,长期卧床1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此外,孕妇也是静脉血液淤滞的高危人群,孕期女性由于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影响静脉回流,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2.静脉管壁损伤
手术操作是导致静脉管壁损伤的重要因素,如骨科大手术(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术等)后,手术创伤会损伤血管内皮,使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暴露,激活凝血系统,促进血栓形成。另外,静脉炎也可损伤静脉管壁,炎症会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凝血机制被激活,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概率。
3.血液高凝状态
某些疾病可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如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细胞会释放一些促凝物质,如组织因子等,激活凝血途径,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口服避孕药的女性,避孕药中的雌激素成分可影响凝血因子水平,使血液凝固性增加,增加了肺栓塞的发生风险。此外,遗传性易栓症患者由于体内存在凝血相关基因的突变,如抗凝血酶缺乏、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等,也处于血液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并引发肺栓塞。
二、其他栓子因素
1.脂肪栓子
多见于长骨骨折患者,骨折时骨髓中的脂肪滴可进入破裂的静脉窦内,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肺动脉引起肺栓塞。例如股骨干骨折、骨盆骨折等长骨骨折患者,脂肪栓子进入血液循环的概率相对较高。
2.空气栓子
多发生于静脉穿刺、胸腔穿刺、人工气胸术、人工气腹术等操作不当,或颈部外伤、分娩时子宫破裂等情况,空气进入静脉,形成空气栓子,随血流进入肺动脉造成肺栓塞。例如静脉穿刺时如果操作失误,空气可能进入血管,形成空气栓子。
3.羊水栓子
主要发生在分娩过程中,尤其是羊水过多、急产等情况时,羊水可通过破裂的子宫静脉窦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形成羊水栓子,阻塞肺动脉引起肺栓塞。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肺栓塞的发生风险有所不同。例如,老年人群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活动相对减少,更容易出现静脉血液淤滞,且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可能存在血液高凝状态,肺栓塞发生风险较高;女性在孕期和产后由于生理变化,静脉血液淤滞和血液高凝状态的风险增加;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如长途旅行中长时间静坐的人,静脉血液淤滞风险升高,容易诱发肺栓塞;有恶性肿瘤病史、曾有静脉血栓病史的人群,肺栓塞的发生风险也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对于这些特殊人群,应采取相应措施预防肺栓塞,如鼓励长期卧床患者适当活动下肢、孕妇定期进行适量运动、有静脉血栓病史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抗凝预防措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