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区别
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流感潜伏期1-4天,症状以全身重、呼吸道轻为主,新冠潜伏期3-7天,症状多样且重症可致多器官衰竭;流感经飞沫等传播,新冠经飞沫、密切接触等传播,两类人群普遍易感但新冠老人等重症风险高;流感靠病毒核酸等检测诊断,新冠同理;流感48小时内用抗流感药等治疗,新冠轻普通型隔离对症,重危型定点治疗;儿童、老人、孕妇感染两类疾病各有注意事项。
临床症状表现方面
潜伏期:流感潜伏期通常为1-4天,平均2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潜伏期多为3-7天,最长可达14天。
症状特点:流感主要症状为高热(体温可达39-40℃)、头痛、肌痛、乏力等全身症状较重,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如咳嗽、咽痛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多样,有的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流行病学特点方面
传播途径:流感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
人群易感性:两类人群普遍易感,但不同年龄段可能有不同的感染特点。一般来说,流感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等人群中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诊断方法方面
流感:主要依靠流感病毒核酸检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等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主要通过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等进行诊断,同时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等综合分析。
治疗原则方面
流感:发病48小时内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可改善预后,常用药物有奥司他韦等,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如退热、止咳等。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轻型和普通型以隔离观察和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重型、危重型患者需在定点医院进行治疗,治疗措施包括呼吸支持、循环支持、免疫调节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感染流感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流感可选用适宜儿童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如儿童剂型的奥司他韦等,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儿童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儿童,要注意观察体温、呼吸等情况,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儿童用药需严格按照儿童剂量规范使用,避免超量等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多有基础疾病,感染流感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更易发展为重症。老年人感染流感后需及时就医,评估基础疾病情况,合理使用抗流感药物;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要更加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如有基础疾病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相关指标,加强护理,保证营养等。
孕妇:孕妇感染流感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都需谨慎处理。流感对孕妇可能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等,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抗流感药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孕妇要密切关注自身和胎儿情况,及时就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由于孕妇的特殊性,用药需权衡利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