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烧
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烧是因病原体侵入激活免疫系统释放细胞因子使体温调定点升高,不同病原体发烧有特点,需通过体温测量等评估监测,可采取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应对发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烧的机制
呼吸道感染时,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等)侵入人体,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会释放如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会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升高,从而导致发烧。例如,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促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进而出现发烧症状。
二、不同病原体导致发烧的特点
病毒感染:常见的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如流感病毒、鼻病毒等。一般来说,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烧通常起病较急,体温可高达39℃甚至更高,可能伴有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例如,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后,患者往往会突然出现高热,体温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
细菌感染:像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导致的发烧,体温可能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型。例如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患者多有持续高热,体温波动幅度较小,维持在较高水平。
三、发烧的评估与监测
体温测量:可以通过口温、腋温、肛温等方式测量体温。一般来说,腋温测量较为常用,正常腋温范围在36℃-37℃之间,当体温超过37.3℃时可认为是发烧。对于儿童,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测量体温时需要特别注意操作规范。
伴随症状观察:要关注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烧时是否伴有咳嗽、咳痰、鼻塞、流涕、咽痛等呼吸道症状,以及是否有乏力、精神萎靡等全身症状。如果发烧同时伴有呼吸困难,可能提示病情较为严重,需要及时就医。
四、发烧的非药物干预措施
物理降温:对于体温未超过38.5℃的患者,可以采用物理降温方法。例如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对于儿童,要注意避免擦拭心前区等敏感部位。另外,也可以使用退热贴,将退热贴贴在额头等部位,起到辅助降温的作用。
补充水分:发烧时人体水分流失较多,需要多喝水,以补充因发热出汗而丢失的水分,防止脱水,同时也有助于散热。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应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可以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
五、特殊人群应对发烧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呼吸道感染发烧时,由于其体温调节能力差,病情变化较快。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体温变化等情况。如果儿童发烧伴有烦躁不安、嗜睡等表现,提示病情可能较重,需及时就医。同时,儿童皮肤娇嫩,物理降温时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和力度,避免损伤皮肤。
老年人:老年人呼吸道感染发烧时,要注意其基础疾病情况。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发烧可能会加重基础病的病情。要密切监测老年人的体温、心率、血压等指标,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并且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补充水分时要注意速度和量,避免引起心脏负担过重等问题。
孕妇:孕妇呼吸道感染发烧需要特别谨慎。一般来说,要尽量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方式降温。如果必须用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要密切关注自身和胎儿的情况,如出现腹痛、阴道流血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