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阴道炎与霉菌性阴道炎有什么区别
阴道炎包括细菌性阴道炎和霉菌性阴道炎,二者在病原体、症状、实验室检查、发病因素、治疗及特殊人群提示上有不同特点,细菌性阴道炎由阴道菌群失调致混合感染,症状为分泌物增多等,实验室检查有pH值等异常,与性生活等因素相关,用抗厌氧菌药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症状有外阴瘙痒等,实验室检查可找假菌丝等,与妊娠等因素相关,用抗真菌药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儿童有相应特殊注意事项
一、病原体方面
细菌性阴道炎:主要是由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是阴道内乳杆菌减少、加德纳菌及厌氧菌等增加引起的混合感染。
霉菌性阴道炎:通常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尤其是白色假丝酵母菌,当阴道局部免疫能力下降等情况时,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引发炎症。
二、症状表现方面
细菌性阴道炎:约10%-40%患者无临床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灰白色、稀薄状,有鱼腥味,尤其在性交后加重,可伴有轻度外阴瘙痒或灼热感。
霉菌性阴道炎: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灼痛,瘙痒症状严重时坐卧不宁,异常痛苦,还可伴有尿频、尿痛及性交痛,阴道分泌物增多,其特征为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腐渣样。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细菌性阴道炎:
阴道pH值>4.5。
线索细胞阳性,即阴道脱落的表层细胞表面黏附大量加德纳菌等,细胞边缘不清。
胺试验阳性,取阴道分泌物加10%氢氧化钾溶液后有鱼腥味。
霉菌性阴道炎:
阴道pH值多正常。
显微镜下可找到假丝酵母菌的芽生孢子或假菌丝。
四、发病相关因素方面
细菌性阴道炎:
性生活频繁、多个性伴侣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因为性生活会影响阴道内菌群平衡。
频繁阴道冲洗也易导致发病,过度冲洗破坏了阴道内正常的酸性环境和菌群平衡。
霉菌性阴道炎:
妊娠期间,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阴道局部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霉菌性阴道炎。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会抑制阴道内乳杆菌生长,使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而致病。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阴道内糖原含量高,适合假丝酵母菌生长繁殖,易患霉菌性阴道炎。
五、治疗方面
细菌性阴道炎:主要选用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克林霉素等,通过抑制厌氧菌生长来治疗。
霉菌性阴道炎:治疗以消除诱因、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为主,局部用药可选用克霉唑制剂、咪康唑制剂等,全身用药可选用氟康唑等。
特殊人群提示
妊娠期女性:霉菌性阴道炎在妊娠期较为常见,由于孕期特殊的生理状态,治疗需谨慎,多选择局部用药,以避免全身用药对胎儿可能产生的影响,用药前需咨询医生,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同时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勤换内裤。
糖尿病患者:无论是细菌性阴道炎还是霉菌性阴道炎,糖尿病患者都需要更加重视血糖的控制,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病菌生长繁殖,在积极治疗阴道炎的同时,要严格按照糖尿病的治疗方案控制血糖,包括饮食、运动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才能更好地防治阴道炎的反复发作。
儿童:儿童霉菌性阴道炎相对少见,但如果发生,多与卫生习惯不佳等有关,要注意保持儿童外阴清洁,避免滥用抗生素等,一旦发现儿童出现外阴瘙痒、分泌物异常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处理,由于儿童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用药需格外谨慎,必须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