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皮炎跟湿疹的区别
过敏性皮炎由过敏原引发,皮疹局限接触部位、边界清,依病史和表现诊断,避免接触过敏原并依病情用药;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致,皮疹多形、对称、易复发,依病史和皮疹特点诊断,治疗需缓解症状、避诱因,特殊人群用药和护理有别。
一、定义与病因
过敏性皮炎:是由过敏原引起的皮肤病,过敏原可通过食入、吸入、接触等途径进入体内,常见过敏原如食物(牛奶、鸡蛋等)、花粉、尘螨等。其发病机制主要是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发生Ⅰ型超敏反应。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内在因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等,外在因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湿疹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免疫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有关。
二、临床表现
过敏性皮炎:
皮肤表现:皮疹形态多样,常见有红斑、丘疹、水疱等,可伴有瘙痒。接触过敏原后,皮疹多局限于接触部位,边界清楚。例如接触化妆品引起的接触性皮炎,皮疹主要分布在接触化妆品的部位。
年龄与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某些特定过敏原引起的过敏性皮炎可能有一定偏好,如婴儿期食物过敏引起的过敏性皮炎相对常见。
生活方式影响:接触过敏原的生活方式会加重病情,如频繁接触花粉的人在花粉季易反复发作过敏性皮炎。
湿疹:
皮肤表现: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则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皮疹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多对称分布。
年龄与性别:婴儿湿疹较为常见,儿童及成人也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婴儿湿疹与婴儿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对食物等过敏原易敏感有关;成人湿疹可能与精神压力、慢性疾病等因素相关。
生活方式影响:生活不规律、精神压力大、接触刺激性物质等可诱发或加重湿疹,如长期熬夜、精神紧张的人易患湿疹。
三、诊断方法
过敏性皮炎:主要依据病史(明确接触过敏原的过程)、典型临床表现(皮疹局限于接触部位,边界清楚)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过敏原检测,如斑贴试验等,明确过敏原以指导避免接触。
湿疹:主要根据病史、皮疹特点(多形性、对称性、瘙痒剧烈、反复发作等)来诊断,一般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过程、生活环境、内在疾病等情况,结合皮肤表现进行诊断,过敏原检测对部分湿疹患者有一定帮助,但不是诊断湿疹的必备依据。
四、治疗原则
过敏性皮炎:首要原则是避免接触过敏原,然后根据病情轻重采取治疗措施。轻度患者可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等;病情较重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等。
湿疹: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急性期有渗出时可用硼酸溶液等湿敷;亚急性期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焦油类制剂;慢性期可外用强效糖皮质激素等。同时需注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干燥的环境可能加重湿疹,需注意皮肤保湿等。
特殊人群方面,婴儿患过敏性皮炎或湿疹时,由于婴儿皮肤娇嫩,应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以温和的外用药物为主,且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湿润,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原或刺激性物质。成人中,孕妇患过敏性皮炎或湿疹时,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老年人患这两种疾病时,由于皮肤屏障功能减退,皮肤干燥等问题更突出,治疗时除针对皮疹外,要注重皮肤保湿等基础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