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怎么检查
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需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肺功能检查等方面进行。病史采集包括一般信息、症状特点;体格检查有胸部体征;实验室检查含血常规、痰液检查;影像学检查有X线、胸部CT;肺功能检查包括通气、舒张、容量检测,不同人群检查有特殊考虑。
一、病史采集
1.一般信息: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可能有不同的发病特点,比如老年男性长期吸烟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同时询问生活方式,如吸烟史,吸烟是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患病几率越高;还有职业暴露情况,长期接触粉尘、化学物质等职业环境因素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另外要询问既往病史,如是否有呼吸道感染史、过敏史等,既往反复呼吸道感染可能损伤呼吸道黏膜,增加慢性支气管炎发病可能,过敏史者气道敏感性较高,也易引发慢性支气管炎相关症状。
2.症状特点:详细询问咳嗽、咳痰的情况,包括咳嗽的持续时间、发作规律,是常年发作还是季节性发作;咳痰的性质、量等,比如痰液是白色黏液痰还是脓性痰,每天咳痰量大约多少等;还要询问是否伴有喘息、气促等症状,以及这些症状出现的诱因和加重、缓解因素等。
二、体格检查
1.胸部体征:观察胸部外形,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可能出现桶状胸等改变。听诊肺部时,早期可无明显异常,急性发作期可闻及散在的干、湿啰音,啰音部位不固定,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如有喘息发作,可闻及广泛哮鸣音且呼气延长。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在急性发作期,如合并细菌感染,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增高。缓解期白细胞计数多正常。
2.痰液检查: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已破坏的杯状细胞等;培养可发现致病菌,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有助于指导抗生素的选用。
四、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异常,反复发作引起支气管壁增厚、细支气管或肺泡间质炎症细胞浸润或纤维化时,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下肺野较明显。
2.胸部CT检查:高分辨率CT比普通X线更能清晰地显示肺部结构,对于早期发现小气道病变等有一定优势,可帮助排除其他肺部疾病,如肺结核、肺癌等。
五、肺功能检查
1.通气功能检测: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和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FVC)是评价气流受限的重要指标。慢性支气管炎早期FEV/FVC可正常,随着病情进展,FEV/FVC减小,当FEV/FVC<70%且FEV<80%预计值时,可确定为持续气流受限,有助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2.支气管舒张试验:用于测定气道的可逆性,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如FEV较用药前增加≥12%且其绝对值增加≥200ml,提示存在可逆性的气道阻塞,对鉴别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有一定帮助。
3.肺容量检测: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时,肺总量(TLC)、功能残气量(FRC)和残气量(RV)增高,肺活量(VC)减低。
对于儿童患者,检查时需考虑其配合程度,尽量采用温和的方式进行检查;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其身体耐受性,合理安排检查顺序和时间。女性患者在检查时要考虑到生理期等特殊情况对部分检查的影响,必要时调整检查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