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胎盘与胎盘早剥的区别
前置胎盘与胎盘早剥在定义病理、临床表现、超声检查表现、对母婴影响及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影响等方面均有区别,前置胎盘是妊娠28周后胎盘位置低于胎先露部,表现为无诱因无痛性反复阴道流血等;胎盘早剥是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胎盘部分或全部剥离,有阴道流血、腹痛等表现,超声表现不同,对母婴影响各异,高龄、不良生活方式、子宫手术史、基础疾病史等会影响发生风险,需针对性应对。
前置胎盘:是指妊娠28周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其位置低于胎先露部。病因可能与子宫内膜病变或损伤、胎盘异常、受精卵滋养层发育迟缓等有关。
胎盘早剥:是指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血管病变、机械性因素、宫腔内压力骤减等有关。
临床表现
前置胎盘:主要症状为妊娠晚期或临产时,发生无诱因、无痛性反复阴道流血。出血情况与前置胎盘类型有关,完全性前置胎盘初次出血时间早,多在妊娠28周左右,量较多;部分性前置胎盘出血时间及出血量介于完全性前置胎盘和边缘性前置胎盘之间;边缘性前置胎盘初次出血时间晚,多在妊娠37-40周或临产后,量较少。
胎盘早剥:主要症状为阴道流血、腹痛,可伴有子宫张力增高和子宫压痛,严重时出现休克表现等。轻型胎盘早剥以外出血为主,胎盘剥离面通常不超过胎盘的1/3,多见于分娩期,主要症状为阴道流血,量较多,色暗红,可伴有轻度腹痛或无腹痛,贫血体征不显著;重型胎盘早剥以内出血和混合性出血为主,胎盘剥离面超过胎盘的1/3,同时有较大的胎盘后血肿,多见于重度子痫前期等,主要症状为突然发生的持续性腹痛、腰酸、腰痛,严重时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阴道流血量不多或无阴道流血。
超声检查表现
前置胎盘:超声可清楚显示子宫壁、胎盘、胎先露部及宫颈的位置,并根据胎盘下缘与宫颈内口的关系,确定前置胎盘的类型。
胎盘早剥:超声检查可见胎盘与子宫壁之间出现边缘不清楚的液性低回声区即为胎盘后血肿,胎盘异常增厚或胎盘边缘“圆形”裂开。同时,超声检查还可排除前置胎盘等其他情况。
对母婴的影响
前置胎盘:对孕妇的影响主要是产后出血、植入性胎盘、产褥感染等。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是早产及胎儿宫内窘迫等,因为反复阴道流血可导致胎儿供血不足,影响胎儿生长发育。
胎盘早剥:对孕妇的影响包括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产后出血、急性肾衰竭、羊水栓塞等;对胎儿的影响则取决于胎盘早剥的面积及时间等,可导致胎儿宫内死亡等严重后果。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影响及应对
年龄:高龄孕妇发生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的风险可能增加。对于高龄孕妇,应加强孕期监测,定期进行超声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异常情况。
性别:两者的发生与性别无直接关联。
生活方式: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的发生风险。孕妇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
病史:有多次刮宫史、剖宫产史等子宫手术史的孕妇,发生前置胎盘的风险增加;有高血压、慢性肾炎等病史的孕妇,发生胎盘早剥的风险较高。对于有相关病史的孕妇,孕期需密切监测血压、尿蛋白等指标,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同时加强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