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能不能治
肺栓塞可治,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监测生命体征、卧床休息)、溶栓治疗(高危患者尽早用尿激酶等溶解血栓)、抗凝治疗(用华法林等,疗程至少3-6个月)、手术治疗(肺动脉血栓摘除术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儿童治疗各有注意事项。
一、一般治疗
1.监测生命体征:对于怀疑肺栓塞的患者,需密切监测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呼吸:观察呼吸频率、深度等,若出现呼吸急促等异常需及时处理。
心率:监测心率变化,心率过快或过慢都可能提示病情不稳定。
血压:关注血压情况,血压过低可能影响重要脏器灌注。
血氧饱和度:通过血氧饱和度监测了解患者缺氧情况,血氧饱和度降低时需采取相应措施改善缺氧。
2.卧床休息: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防止栓子脱落导致栓塞再发。
卧床期间护理:帮助患者进行适当的肢体被动活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加重等情况,同时要注意避免压疮等并发症。
活动限制原因:活动可能会促使静脉血栓脱落,进而再次栓塞肺动脉,所以严格卧床休息很关键。
二、溶栓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高危肺栓塞患者,即存在休克或低血压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溶栓治疗。
高危肺栓塞判断:通过评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如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基础值下降幅度大于40mmHg持续15分钟以上等情况判断为高危肺栓塞。
2.常用溶栓药物: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
药物作用机制:这些药物通过激活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溶解血栓。
三、抗凝治疗
1.基础抗凝药物:华法林是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等也可用于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合成发挥抗凝作用,使用时需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将INR控制在2-3之间。
新型口服抗凝药: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但不同药物有其自身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使用时需遵循相应的用药规范。
2.抗凝疗程:一般来说,抗凝治疗疗程至少3-6个月,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抗凝。
疗程影响因素: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等情况决定,如特发性肺栓塞患者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抗凝,而继发于短暂危险因素(如短期制动等)的患者疗程相对较短。
四、手术治疗
1.肺动脉血栓摘除术:适用于经积极的内科治疗无效的高危肺栓塞患者。
手术风险:该手术风险较高,需要在具备相应条件的医院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
2.导管碎栓和抽吸血栓:通过导管将血栓破碎并抽吸出来,适用于部分患者。
适用人群:适用于那些不宜进行溶栓治疗等情况的患者。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肺栓塞治疗时需更加谨慎,因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
基础疾病管理:在使用溶栓、抗凝药物时,要密切关注其对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等)的影响,同时注意老年人肝肾功能相对较弱,药物代谢可能受到影响。
2.孕妇:孕妇发生肺栓塞时治疗较为复杂,溶栓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抗凝药物的选择也需谨慎。
治疗选择:一般先考虑非药物治疗基础上谨慎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凝药物,并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情况。
3.儿童:儿童肺栓塞相对少见,但治疗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治疗特殊性:溶栓、抗凝药物的使用剂量需严格按照儿童体重等进行调整,且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