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性肺炎与小叶性肺炎的区别
大叶性肺炎由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青壮年劳累、受凉等致抵抗力下降时发病,病理分四期,起病急骤,有高热、咳铁锈色痰等表现,早期X线无明显异常,实变期有大片均匀致密阴影,治疗以抗感染及对症支持为主;小叶性肺炎由多种病原体引起,儿童、老年人等抵抗力低下者易患,病理是细支气管为中心的化脓性炎症,起病较缓,症状不典型,X线见沿支气管分布的散在斑片状模糊阴影,治疗以抗感染及支持治疗为主,特殊人群用药等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大叶性肺炎:主要由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细菌先在肺泡引起炎症,然后通过肺泡间孔(Cohn孔)向其他肺泡扩散,致使部分或整个肺段、肺叶发生炎症,常见于青壮年,多因劳累、受凉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发病,生活方式上过度劳累、受凉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既往健康的青壮年易患。
2.小叶性肺炎:常由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病原体先侵入支气管,引起支气管黏膜炎症,然后向下蔓延至细支气管、肺泡,病变以细支气管为中心向周围肺组织扩散,多见于儿童、老年人、体弱多病及久病卧床者,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老年人因机体功能衰退、体弱多病者及久病卧床者因抵抗力低下等易患,生活方式上长期卧床、营养不良等会增加发病几率。
二、病理改变
1.大叶性肺炎:病理发展分为充血水肿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溶解消散期,病变累及肺大叶的全部或大部,呈现肺组织的炎性实变,外观呈红色或灰色肝样变。
2.小叶性肺炎:病理改变为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肺组织化脓性炎症,病灶呈多发性、散在分布于两肺各叶,病灶大小不一,直径多在0.5-1cm左右(相当于小叶范围)。
三、临床表现
1.大叶性肺炎:起病急骤,常有高热、寒战,体温可高达39-40℃,呈稽留热型,伴有咳嗽、咳痰,初期为干咳,继而咳黏液脓性痰,典型者咳铁锈色痰,可有胸痛,疼痛随咳嗽或深呼吸而加重,患者可呈急性病容,胸部体征早期可无明显异常,或仅有呼吸音减弱和胸膜摩擦音,实变期可有典型的体征,如叩诊浊音、语颤增强、支气管呼吸音等。青壮年患者身体状况相对较好时易出现上述典型表现。
2.小叶性肺炎:起病较缓慢或隐匿,症状多不典型,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痰为黏液脓性,呼吸急促,可有发绀等,体征为两肺散在的湿啰音,部位不固定,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儿童患者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表现为呼吸增快、鼻翼扇动等,老年人可能症状更不典型,仅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
四、影像学表现
1.大叶性肺炎:早期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或仅见肺纹理增粗,随着病情进展,实变期可见大片均匀致密的阴影,累及肺叶或肺段,阴影形态与肺叶解剖形态一致。
2.小叶性肺炎:X线表现为两肺下野及中内带沿支气管分布的散在斑片状模糊阴影,密度不均,可融合成较大的片状影。
五、治疗原则
1.大叶性肺炎:主要是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等,同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退热、止咳等。
2.小叶性肺炎:也是以抗感染为主,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谨慎选药,同时加强呼吸道管理等支持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选择儿童适用的药物剂型,老年人用药要考虑肝肾功能等情况,体弱多病及久病卧床者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