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流感有什么区别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流感由流感病毒引发;临床表现上两者症状、病情严重程度有别;流行病学中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各异;诊断分别依靠不同实验室检查等;治疗方式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基础疾病者各有注意事项。
临床表现方面
症状表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症状多样,常见有发热、干咳、乏力,部分人会出现鼻塞、流涕、咽痛、嗅(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
流感主要症状为高热(体温可达39-40℃)、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如咳嗽、流涕等。
病情严重程度: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部分患者为轻症,表现为类似普通感冒的症状,但也有重症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严重时可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流感也有轻重之分,大部分为轻症,但少数可出现肺炎等并发症,引发严重后果,尤其在孕妇、儿童、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中更易出现重症情况。
流行病学方面
传染源: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具有传染性。
流感的传染源主要是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
流感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群普遍易感。
流感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孕妇、患有慢性基础疾病者等更易感染且感染后重症风险较高。
诊断方面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主要通过核酸检测、抗原检测等实验室检查来确诊,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等综合判断。
流感:通常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流感病毒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等进行诊断。
治疗方面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目前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等,比如针对发热给予退热治疗等,同时有一些抗病毒药物可用于特定人群的治疗,但需严格遵循适应证等。
流感:主要是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如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等,同时也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儿童症状表现可能与成人有差异,部分儿童可能仅表现为低热、轻微咳嗽等,也有少数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应密切观察儿童精神状态等,若出现呼吸急促等及时就医。流感对于儿童来说,高热时需注意预防惊厥等,要关注儿童的体温变化及精神状况,儿童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需谨慎选择适合儿童剂型的药物。
老年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流感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易发展为重症,因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力相对较低,且多合并基础疾病。所以老年人应做好防护,如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一旦感染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
孕妇:
孕妇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或流感后,相比一般人群更易出现重症,如流感孕妇发生肺炎等的风险较高,所以孕妇要做好防护,避免感染,若感染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进行治疗,充分评估对胎儿和孕妇自身的影响。
有基础疾病者:
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或流感后,基础疾病可能会加重,需更加注意防护,感染后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的同时,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或流感进行相应诊治,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基础疾病与所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