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肺炎支原体感染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由介于细菌和病毒间的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部急性炎症性疾病,通过飞沫传播,无细胞壁可致部分抗生素作用有限,儿童、成人感染表现有别,诊断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治疗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并辅以非药物治疗,儿童、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定义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部急性炎症性疾病。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健康人吸入含有肺炎支原体的飞沫后可能被感染。
二、病原体特点
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这一特点使得一些针对细菌细胞壁的抗生素对其作用有限。肺炎支原体能够黏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引起细胞损伤,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三、感染后的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儿童:儿童感染后可能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9℃左右,热程可持续1-3周;咳嗽较为突出,多为刺激性干咳,有时可类似百日咳样咳嗽;部分患儿可能伴有乏力、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
成人:成人感染后同样有发热、咳嗽等表现,发热程度个体差异较大,咳嗽也以干咳为主,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等较严重的症状,但相对儿童来说比例较低。
体征表现:肺部体征多不明显,与剧烈咳嗽等症状有时不相称。部分患儿可能在肺部听到少量干湿啰音,成人患者肺部体征也相对较轻,有时仅能感觉到呼吸音增粗等情况。
四、感染的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支原体抗体检测:包括IgM抗体和IgG抗体检测。IgM抗体一般在感染后1周左右出现,可作为早期感染的诊断指标;IgG抗体出现较晚,但持续时间较长。例如,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测抗体水平,若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有肺炎支原体感染。
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痰液、咽拭子等标本中的肺炎支原体核酸,该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能够早期快速诊断感染情况。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多种形态的浸润影,呈节段性分布,以肺下野多见,有时可表现为间质性肺炎改变,少数患者可出现胸腔积液等情况。
五、感染的治疗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等,这类药物对肺炎支原体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需要注意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用药选择及可能存在的禁忌等情况,比如8岁以下儿童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需要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等。
非药物治疗:对于发热患者,要注意监测体温,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如物理降温等;咳嗽明显的患者可进行止咳对症处理,但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等,避免不恰当的用药对低龄儿童造成不良影响。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肺炎支原体后病情变化可能相对较快,要密切观察儿童的体温、咳嗽等症状变化,及时就医。在护理方面,要保证儿童充足的休息,提供营养丰富的饮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可能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要加强对老年人生命体征的监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送医就诊,并且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等情况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的人群,感染肺炎支原体后病情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这类人群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自身病情变化,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如控制血压、血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