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肺炎是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常见感染性疾病,病因主要为细菌、病毒、支原体等,通过空气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气促等症状及肺部固定中细湿啰音;诊断靠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是控制感染、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婴幼儿病情变化快需密切观察护理,儿童成人有相应治疗护理原则,有基础疾病人群病情重需综合治疗。
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性肺炎,是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一、病因
主要病原体为细菌和病毒,也可由支原体等引起。细菌中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较为多见。病原体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传播。不同年龄人群易感染的病原体有所差异,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受病原体侵袭。例如,在冬春季节,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的支气管肺炎在婴幼儿中较为高发。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发热:热型不定,多为不规则发热,也可呈弛张热或稽留热。新生儿、重度营养不良患儿体温可不升或低于正常。
咳嗽:较频繁,早期为刺激性干咳,以后转为湿性咳嗽,咳嗽剧烈时可伴有呕吐、呛奶等情况。
气促:多在发热、咳嗽后出现,呼吸频率加快,小于2个月婴儿呼吸≥60次/分,2-12个月婴儿呼吸≥50次/分,1-5岁幼儿呼吸≥40次/分,严重时可出现点头呼吸、三凹征(即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等。
其他症状:可伴有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烦躁不安、轻度腹泻或呕吐等。
2.体征
肺部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啰音,以背部两侧下方及脊柱两旁较多,深吸气末更为明显。
三、诊断
1.临床表现:根据发热、咳嗽、气促等典型表现初步判断。
2.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部纹理增多、紊乱,散在或融合的斑片状阴影,可伴有肺气肿或肺不张等改变,对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可有核左移;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鼻咽拭子、痰液等进行细菌培养、病毒抗原检测等,以明确病原体,指导治疗。
四、治疗原则
主要是控制感染、对症治疗及防治并发症。
1.控制感染:根据不同的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如细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病毒感染可使用抗病毒药物等。
2.对症治疗:如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适当使用退热药物(但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非药物干预,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药物);咳嗽咳痰时可使用止咳祛痰药物;气促时给予吸氧等。
3.防治并发症:若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中毒性脑病等并发症,需及时进行相应的抢救和治疗。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婴幼儿:由于其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病情变化较快,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体温、精神状态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在护理方面,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合理喂养,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
2.儿童及成人:相对婴幼儿来说,病情变化相对较缓,但也需遵循相应的治疗和护理原则。儿童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合理使用,避免自行滥用药物;成人则要积极配合治疗,按时服药,注意休息和饮食调养。
3.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等基础疾病的患儿,发生支气管肺炎时病情往往较重,治疗过程中除了针对肺炎进行治疗外,还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加强营养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