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有什么区别
乙肝分为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急性乙肝是感染后6个月内发病,起病急有典型症状,病毒复制活跃呈“大三阳”,主要靠血清标志物等诊断,以休息等对症治疗为主;慢性乙肝是感染超6个月,病毒复制复杂,表现多样,需检测多种指标诊断,治疗包括抗病毒等,婴幼儿感染慢性化概率高,成人低,不良生活方式等会增加进展风险
一、感染时间及病程
1.急性乙肝:是指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6个月内发生的肝脏炎症病变。多起病较急,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典型的肝炎症状表现。
2.慢性乙肝:是指乙肝病毒持续感染超过6个月,机体的免疫反应持续作用,导致肝脏反复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病程相对较长,可能逐渐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等严重结局。不同年龄人群感染乙肝后发展为慢性的概率不同,一般婴幼儿时期感染乙肝病毒,约90%会发展为慢性乙肝;而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发展为慢性乙肝的概率约为5%-10%。男性和女性在感染乙肝后发展为慢性的概率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可能因激素等因素影响病情发展速度略有不同。长期大量饮酒、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等不良生活方式或病史情况会增加慢性乙肝向更严重阶段进展的风险。
二、病毒学特点
1.急性乙肝:体内乙肝病毒复制活跃,血清学上表现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乙肝e抗原(HBeAg)阳性、乙肝核心抗体(抗-HBc)阳性,即“大三阳”,此时病毒载量通常较高,传染性较强。
2.慢性乙肝:病毒复制情况相对复杂,可能处于低复制、间歇复制或高复制等不同状态。血清学上可能表现为“大三阳”或“小三阳”(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阳性)等不同模式,病毒载量波动较大。
三、临床表现
1.急性乙肝:症状相对较明显,除上述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及消化道症状外,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尿色加深等。多数患者经过适当休息和治疗后可逐渐康复,乙肝表面抗原多在6个月内转阴。
2.慢性乙肝:临床表现多样,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异常;有些患者会有乏力、腹胀、肝区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肝掌、蜘蛛痣、脾大等表现,还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的相关表现,如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等。
四、诊断方法
1.急性乙肝:主要通过检测血清乙肝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以及乙肝病毒核酸(HBVDNA)来诊断。发病初期HBsAg阳性,随着病情恢复,HBsAg可能逐渐转阴,同时可出现抗-HBs转阳。HBVDNA在急性期通常呈阳性且病毒载量较高。
2.慢性乙肝:同样需要检测乙肝标志物和HBVDNA,此外还需监测肝功能(包括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肝脏超声等。慢性乙肝患者HBsAg持续阳性,HBVDNA多呈阳性,肝功能可能反复异常,肝脏超声可能发现肝脏实质回声改变、脾脏增大等情况。
五、治疗原则
1.急性乙肝:以休息、支持对症治疗为主,一般不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多数患者可自行康复。但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若出现病情加重等情况,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慢性乙肝: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等。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但具体用药需根据患者的病情、病毒载量、肝功能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等,治疗需更加谨慎,孕妇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儿童要选择适合儿童的治疗方案且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



